正文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不離不棄且行且珍惜:林徽因傳 作者:姜雯漪 著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每每提起感情,或者誰又與誰相遇,誰又與誰相戀,總會與緣分糾纏不清。有緣之人,無論相隔千山萬水,終會聚在一起,攜手紅塵。無緣之人,縱使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無份相牽。

也只有康橋才能配得上那傾城之戀。

康河的雨霧,從來無須約定,就這樣不期而至。異國的一場偶遇,讓他們仿佛找到了相同的自我。沉靜的心不再沉靜,從容的姿態(tài)亦不再從容。

1920年,林徽因在倫敦。

只是人本多情,多情才無情,所有結果亦只能獨自承擔。他遇上她,無論是緣是債,是苦是甜,都得學會嘗試,學會開始,學會終結。

這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鎮(zhèn)沙士頓,正處在一年中最生動的季節(jié)。妖艷的罌粟三朵兩朵搖曳在青草黃花之間,蘋果已經(jīng)紅了半邊臉龐。高高低低的農(nóng)舍被栗樹的濃蔭遮蓋著。由于年代久遠,農(nóng)舍的墻壁呈現(xiàn)出斑駁的灰色。

這里的一切都有著中世紀英格蘭最具古典意味的情調(diào)。

靠近村邊的一間農(nóng)舍的籬笆門打開了,一個穿著長衫,戴著眼鏡的高瘦的中國青年推著自行車走出來。他眉清目秀的妻子同樣年輕,站在門口目送著他推著自行車消失在通向劍橋的小路的盡頭。她臉上的表情似乎有一些憂郁,不太符合她這個年紀,但是青年看起來心情頗好,路過鎮(zhèn)子上的理發(fā)店他停了下來,他不是去剪頭發(fā),這間理發(fā)店兼做郵亭,門口掛著一個簡陋的造型古怪的郵箱。肩負信使職責的是個五短身材,留著大胡子的男人,名字叫約瑟,喜歡喝酒,隨身的酒壺里永遠裝著土釀威士忌。他身背一個羊皮郵袋,每天在鎮(zhèn)子上巡視三次,投送收取沙士頓的來往信件。這個愛唱英格蘭民歌,愛喝酒的大胡子是沙士頓歡樂和悲傷的使者。

中國青年差不多一兩天寄一次信,同樣隔個一兩天就又來取信了。和他通信的人住在并不遠的劍橋,是個17歲的中國少女。

青年把一封信交到約瑟手中。約瑟的臉上漾出難得一見的笑容,用力拍著他的肩膀,稱贊著他年輕的妻子。

中國青年裝在信封里的信就像他此時的心跡一樣,憂郁、熱烈:

——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么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可以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會兒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

如果沒有那一次登門拜訪,就不會有今日這份甜蜜又痛苦的思念和掙扎了吧?

1920年9月24日,這個24歲的中國青年跟著在倫敦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留學的江蘇籍學生陳通伯來到阿爾比恩門27號,接待他們的是個相貌清俊、氣度不凡的中年男人。陳通伯向這個男人引薦中國青年:“這位叫徐志摩,浙江海寧人,在經(jīng)濟學院師從賴世基讀博士學位,敬重先生,慕名拜訪?!?/p>

阿爾比恩門27號的主人林長民是被派到歐洲“國際聯(lián)盟中國協(xié)會”任理事,并對各國政治動向進行考察的。實質(zhì)上已經(jīng)遠離了國內(nèi)的實權派,可謂官場失意。但文人本質(zhì)的林長民也樂得擺脫政壇困擾,回歸本色,吟詩作對,潑墨書畫,更兼呼朋伴友,結交青年學子,倒也過得瀟灑愉快。

恰好林長民曾在海寧度過童年,和徐志摩也算老鄉(xiāng)了。異鄉(xiāng)相逢,又都是性情中人,兩人一見如故,經(jīng)常促膝長談,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交。

徐志摩就是在這里邂逅了林長民的千金,是年16歲的林徽因?;找虻谝淮我姷礁吒呤菔?,戴著一副玳瑁眼鏡的徐志摩,差點脫口而出喊他叔叔。雖然只比徽因長8歲,但他已經(jīng)是個3歲孩子的父親,看起來老成不少。

每天下午4點,是林家的下午茶時間。這是典型的英國式的生活方式,也是林家祖上的習俗。英國人對茶的喜愛有300多年的歷史了,茶的英文即其故鄉(xiāng)福建方言的發(fā)音。林家的下午茶完全是英式的,但所用茶壺是傳統(tǒng)的中國帽筒式,用來保溫的棉套做成穿長裙的少女的樣式。

林長民聚會的時候,林徽因就給客人泡茶,準備甜點,陪客人聊天,有時也會代替父親接送客人??腿藗冋勁d正濃的時候,徽因清麗的身影會時不時出現(xiàn),恰到好處地續(xù)上茶水,端來剛出爐的美味點心。極少數(shù)的時候她會好奇地插言。在這個純男性的世界,她不是主角,但在徐志摩的眼里,不知不覺就只能看見這個文靜又不失大方的美麗少女了。

到底是她純真率性的談吐吸引了徐志摩,還是她的翦水雙瞳中暗藏的憂郁和寂寞叩開了年輕詩人的心門呢?徐志摩相信沒有人比自己更懂得憂郁的滋味。

徐志摩是海寧富商徐申如唯一的兒子,但他并非一個游手好閑的公子哥。他在求學之路上不曾懈怠。他在麻省的克拉克大學讀過歷史,在哥倫比亞大學讀過經(jīng)濟。為了追隨偶像羅素,遠渡重洋來到倫敦,不想羅素已經(jīng)離開。學習金融是父親的期望,但他不確定那是否就是自己真實的心意。已經(jīng)是個3歲孩子的父親,卻沒有經(jīng)歷過真正的戀愛。張幼儀嫁給他的時候和林徽因同歲,張家也是江蘇寶山的名門,他們的婚姻是張幼儀二哥,中央銀行總裁張嘉撮合的,但他不愛她。盡管張幼儀端莊賢惠,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他不快樂,一天一天地熬著日子。

直到見到林徽因。

他遇見她,愛上她,好像如夢初醒一般,明白了誰才是與他相配的那個人。他們有太多共同語言,而不是跟張幼儀那樣相對無言。他談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政治理想;他們討論著濟慈、雪萊、拜倫和狄更斯,絲毫不覺得時間飛逝。時間于他們,或者說于他來說是靜止的。他期望時間靜止,這樣就能待在她身邊不離開了。

那些日子,倫敦的雨霧好似特別在為徐志摩和林徽因營造一種浪漫的氣氛,若有若無地飄散著,籠罩其間的劍橋仿佛少女濕漉漉的眼睛,看不真切卻無限動人。這對年輕人漫步在康河畔,聽著教堂里飄出的晚禱的鐘聲,悠遠而蒼涼。三三兩兩的金發(fā)白裙的少女用長篙撐著小船從嘆息橋的橋洞下穿過,青春的笑聲撞開了霧和月光的帷幕。

“我很想像那些英國姑娘一樣,用長篙撐起木船,穿過一座座橋洞,可惜我試過幾次,那些篙在我手里不聽擺布,不是原地打轉,就是沒頭沒腦往橋上撞?!毙熘灸φf。

他們走上王家學院的“數(shù)學家橋”時,徐志摩又說道:“這座橋沒有一顆釘子,1902年,有一些物理學家出于好奇,把橋拆下來研究,最后無法復原,只好用釘子才重新組裝起來。每一種美都有它固有的建構,不可隨意拆卸,人生就不同,你可以更動任何一個鏈條,那么,全部的生活也就因此改變了。”

徐志摩(中)熱烈地追求林徽因(左),不惜拋棄妻子張幼儀(右),最終堅定地與原配離了婚。但林徽因理智地選擇了拒絕,因為那份違背倫理道德的愛,她實在是承受不起。

這話應和了徐志摩自己的人生。他更動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鏈條,使三個人的人生發(fā)生了巨變。他把那封信投入了沙士頓唯一的郵筒,就像交付自己唯一的一顆真心。

終于有一天,張幼儀從郵差約瑟那里接到一只信封,她無意中拆開,沒讀完便覺天旋地轉。那是林家大小姐的親筆信。

時至今日,那封信的內(nèi)容已經(jīng)無從知曉,有人說是這么寫的:我不是那種濫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夠愛我,就不能給我一個尷尬的位置,你必須在我和張幼儀之間做出選擇……

直到最后,張幼儀仍然是那個溫順的張幼儀,她沒有和變心的丈夫吵鬧,懷著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孑然一身去柏林留學。幼儀離開的那天,沙士頓田野上開滿了太陽花,金色的火焰卻溫暖不了她冰冷的心。善良的大胡子約瑟,從遠方飄來一首歌伴她上路。她的眼中噙著淚水,離開了這個給過她溫暖和痛楚的小鎮(zhèn)。

真的令人難以想象,在妻子懷有身孕的時候,徐志摩能棄她而去,和她離婚。有人說,你守得住一個負心漢,卻守不住一個癡情郎。徐志摩到底是專情還是無情呢?別說什么要聽從自己的心,人都是自私的,聽從自己的心,就要傷了別人的心。遠在異國的張幼儀已經(jīng)開始了新生活,她不恨他,可是她結了繭的心,再也抽不出絲了。

那么對于女兒和有婦之夫的交往,林長民的態(tài)度如何呢?實際上林長民也是個瀟灑開明的人,他欣賞徐志摩的浪漫詩情,認為女兒可以與他戀愛,但需要適可而止,且不可論及婚嫁。因為徐志摩已有妻兒,況且他已與好友梁啟超有口頭之約,將來要把女兒許配給梁家的大公子。

年少的林徽因夾在這樣兩個男人中間,何去何從?也許她無意破壞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婚姻,也許就像林長民給徐志摩的信中說的“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不管怎么說,徐、林二人最終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他們交會時互放的光芒耀眼而又短暫,仿佛是流星剎那劃過天際。從林徽因跟隨父親回國的那一天起,她就已經(jīng)背他而行了。在徐志摩余下的生命中,林徽因成了他的摯友、知己。這位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真愛的詩人曾說:“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