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歷代爭論 兩大陣營

文壇拍案:中國文學(xué)卷 作者:陳世杰 著


歷代爭論 兩大陣營

“子見南子”事件,最早的記載見于《論語·雍也》,其次是《史記·孔子世家》。后代對這次會晤的議論,也均起自這兩處。兩處都沒記載會晤后所說之言、所做之事,但兩處有一段文字內(nèi)容基本相同:“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此中爭論最激烈是“矢”字作何解?解釋不同,意義天壤之別。

對“子見南子”一事倍感扎眼的,自古大有人在。筆者認(rèn)為,歷朝歷代的爭論,皆是圍繞下面兩點進行的。一是:“子見南子”到底合禮不合禮?二是:合禮,則子見南子是正常的外交會晤;不合禮,則是圣人好色不好德。正如,你趁人家老公不在家,又沒有什么急事,跑到別人家做甚?是做“思想工作”,還是玩曖昧?或者順手牽羊?告你一個非奸即盜,你即便渾身是嘴,也難說清。

梳理一下,“子見南子”大概有這樣幾個方面的疑問。我們邊介紹觀點,邊解析辯駁。

一、孔子見南子合不合禮

“子見南子”肯定不合禮儀。原因有四:一是男女之間,接觸與禮制不合,即使清白,也是百口莫辯,何況南子又有淫亂的臭名,孔子不得不有所顧慮;二是如果合禮,孔子最初不會辭謝;三是如不違禮,子路不會不悅;四是如果是外交禮節(jié)性會晤,事后孔子不必要那么激動地解釋。

對于此事,漢儒孔安國率先提出“義有可疑”。之后有人就為“子見南子”的合法化、合禮化找了諸多理由。最有意思的是南宋的朱熹,他在《論語集注》卷三為孔子找的理由是:“蓋古者仕于其國,有見其小君之禮。”意思是說,大概古代在別人的國家當(dāng)官,有見國君小妾的禮節(jié)。但清代毛奇齡在他的《四書改錯》中,針鋒相對地對此作了否定:“古并無此禮。遍考諸禮文,……古無男女相見之禮?!币馑际遣楸榱斯沤竦亩Y書文章,沒看到不見國君而見國君小老婆的禮節(jié)。毛奇齡的考證,較為可靠。朱熹之“蓋”,推測之意明顯,大概是專門為“子見南子”補寫的一個請假條,臨時增設(shè)的一個綠色通道吧。

還是這個朱熹,他在《朱子語類》卷三十三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學(xué)生向朱熹求教《論語》“子見南子”一章的解釋,朱熹出人意料地做了一個詼諧的回答:“此是圣人出格事,而今莫要理會它。向有人問尹彥明:今有南子,子亦見之乎?曰:不敢見。曰:圣人何為見之?曰:能磨不磷,涅不緇,則見之不妨?!币馑际钦f,如南子之冶艷,若沒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坐懷不亂的操守,很少有人不為之動心。堂堂朱夫子在這里竟然把孔子見南子說成是“圣人出格事”,應(yīng)該也是很“出格”的吧。接下來,他為孔子找的那個理由,便不再那么理直氣壯了:“古者仕于其國,有見其小君之禮。當(dāng)夫子時,想是無人行。所以子路疑之。若有人行時,子路也不疑了。”你看這話說得多么牽強附會:古代在別人國家做官,有拜見國君小老婆的禮節(jié)。但在孔子那個時代,想想沒人做過,所以子路懷疑。如果有人做過,子路也就不會懷疑了。朱熹前言不搭后語,一會說是“圣人出格事”,一會說雖然有這個禮節(jié),孔子那個時代沒有人這樣做過。試問:既然有這個禮節(jié),為何沒人去做?既然從古至今沒一個人做過,證明這個禮節(jié)是子虛烏有,根本不存在。

更有其他學(xué)者,為給孔子的行為找一個正當(dāng)理由,或者另外虛構(gòu)“合禮”的依據(jù),或者索性把朱熹那個“蓋”字去掉,直接說這就是古禮。這些做法,是為了保護圣人的名譽不受侵犯。

二、孔子后來為什么去見南子

護短者說,南子屈身邀請,孔子不得已而見之。

清代揚州派學(xué)者劉寶楠父子《論語正義》說得很清楚,南子有知人之明,敬重人才,人家敬我,而我冷她,情何堪忍,這不是一走可以了之的。不管一個人有多壞,人敬我,我就不能有負(fù)于人,這是天地良心,這是最大的不得已??鬃诱f:“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sup>對犯錯誤的人,冷落懲罰得過了頭,只能逼其走極端,特別是大權(quán)在握的人,對社會產(chǎn)生的危害將難以預(yù)料?!白右娔献印币彩且粯?,不管一個人的罪惡多深重,圣人都一樣平等地垂慈救拔。

這里需要交代一下,子路與彌子瑕是連襟,也就是說,子路的老婆和彌子瑕的老婆是親姊妹。

桓寬在《鹽鐵論》中直接地批評孔子通過彌子瑕的引見會見了南子:“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見南子,非禮也?!睋P雄的《法言·五百》也指責(zé)夫子在見南子和陽虎這兩個人的問題上,“見所不見”“敬所不敬”,見了不該見的,敬了不該敬的?!安辉x,如何?”不彎腰,又能怎樣呢?

三、子路為何不悅

因為孔子確實見了南子??鬃右娏四献踊貋砗?,子路才不高興的。

子路,是孔子的十大弟子之一,他忠義勇武,生性耿直,疾惡如仇,容不得任何罪惡。蒯聵發(fā)動政變時,子路途中遇到同學(xué),同學(xué)勸他不要回去,但他俠肝義膽,無畏無懼,毅然趕回宮廷,勸逼蒯聵誅殺孔悝,結(jié)果被人擊斷冠纓,仍然臨危不懼,豪言壯語道,“君子死而冠不免”,結(jié)果在系帽帶時,被人剁成肉醬。

我們知道子路善惡分明的性格,對“子見南子”不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論語》和《史記》中對子路為什么不悅,都沒有說明,歷史上說法很多。漢儒孔安國說,是因為不能對婦女行道,所以不能見。南宋朱熹說,是因為南子有淫行,所以要避嫌。李卓吾說,子路不悅,原因是孔子拒絕了連襟彌子瑕的求見。彌子瑕是衛(wèi)靈公的一個男寵,孔子不怕他向靈公進讒言,但為什么要見南子呢?還是令人一頭霧水。

還有一種說法,孔子見南子的目的,是屈身行道,走女人路線,就是想讓南子晚上向衛(wèi)靈公多吹吹枕頭風(fēng),對自己的治世方略美言美言。清代劉寶楠說,子路疑慮老師將屈身行道,所以不高興,就像孔子曾想去見公山弗擾、佛肸一樣,子路同樣不悅,并不是因為南子的淫亂。子路擔(dān)心老師屈身行道的同時會同流合污,“非因南子淫亂而有此疑也”。即便屈身行道說成立,即便不懷疑二人的私會,但如此這般的背禮而行,孔子理應(yīng)不會干的。

四、孔子是不是在發(fā)毒誓

在原文“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中,由于“矢”字有發(fā)誓、陳述、針對、直言等多種意義,又因子路的不悅,因而很多人把“矢”作發(fā)誓解釋。怎么解釋“矢”字,嚴(yán)重影響到對整章經(jīng)文原意的理解。特別是對這四句的解讀,不同的理解,其意義會有天壤之別。

作直言陳述解釋,這四句可以理解為:夫子直言相告,我沒有做錯事,我所不愿意做的事,上天也討厭!上天也討厭!

但從語氣上看,后兩句的重復(fù),明顯的是被懷疑之后的氣話,如果是直言相告,沒必要發(fā)這么大的脾氣。

作發(fā)誓解釋,這四句話可以理解為:夫子賭咒發(fā)誓說,我如果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就讓天打雷劈!就讓天打雷劈!

發(fā)誓和后兩句的重復(fù),語言風(fēng)格一致,前后不矛盾。老師向?qū)W生賭咒發(fā)誓,必是老師的人格遭到了空前質(zhì)疑后才做出的。所以,后代人多把“矢”解釋為發(fā)誓。

五、為什么要把“子見南子”收入《論語》

有人說:“孔子見南子原本算不得一件大事,既沒有談?wù)?,也沒有談六藝,會晤并沒有形成白皮書之類的東西,但是司馬遷先生卻用了大量的筆墨記載這件事,這本身就十分耐人尋味了。”

也有人說,“子見南子”本身就是一件大事,這次會見談了些什么,倒無關(guān)緊要,如果在經(jīng)文中累贅添加,反而顯得不知所云了,“子見南子”就是行道。

筆者認(rèn)為,如果說“子見南子”是在行道,那么孔子為什么拒絕見彌子暇?南子、彌子暇,一類人,品行都不好,孔子為什么專對女人行道而不向男人行道?很是令人費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