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生死”的感悟
這個時期的湯一介,對人生的理解也在一天天成熟。比起十幾年前6歲時的湯一介對“生死”的發(fā)問,可以說,此時的湯一介面對人生已經(jīng)開始了對“生死”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意義探討。
十幾年前,兒時的湯一介曾經(jīng)歷了小妹的死亡,后來大哥和大妹又在云南被疾病奪走了生命。特別是大妹的病逝,更讓湯一介開始重新面對人生。
湯一介對“生”和“死”的感悟是在中學的學習和生活的伴隨下成長起來的。比如對于“生”,是在學習了“生理衛(wèi)生”課的知識后,他開始懂得,這種“生”是不同于小時候母親對他“你是從我的肋下生出來的?!钡幕卮稹6谥袊?,之所以父母這樣對幼小孩子講“生”,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是男女之間的“不潔”之事。湯一介認為,這種思想大概是由長期的民間風俗習慣所形成的,但也可能與儒家的禮教影響有關。
閱讀了越來越多的書以后,湯一介知道了更多的關于“生”和“死”的故事,比如基督教關于上帝創(chuàng)造人的故事,佛教關于“輪回”的思想以及儒家和道家對生死不同的態(tài)度等等。
通過閱讀,湯一介了解到,中國歷史上有“圣人皆無父母,感天而生”的傳說,講的是伏羲氏是由他的母親踏到了一個大腳印而受孕出生。而帝堯的“感生”故事則說的是帝堯的母親由于感受到雷電而使堯誕生。還有關于黃帝、老子、真武大帝、魏存華(女仙人)都有“白日升天”或死后到天上世界的故事,還有佛家主張的“來世”“輪回”和道家宣揚的“長生不老”等,這些通過閱讀看到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故事,都是中學生湯一介在哲學研究道路上邁出的最初步伐。
而當時湯一介和大妹對于一只死去的小雞的悲傷,則讓他感到,“再生”的觀念早已植入他們的傷心之中了。這種“再生”的觀念可以說在他們更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比如當年在北平湯家的車夫老李給大院的那些孩子講的那個秀才死了又“再生”的故事。這個見于《聊齋》的故事應該是受了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輪回”思想的影響。因為在中國古代大概是沒有“再生”、“轉世”這類觀念的。
大妹關于“再生”的問題,雖然是個幼稚可笑的問題,但卻涉及到了中印文化之不同,可見小孩子的問題中也可以有大學問。大妹的死,讓湯一介更有一種孤獨的憂傷,因為湯一介已經(jīng)知道,大妹不會“再生”,就像花草一樣,今年開的花、長的草枯死了,到明年再開的花、長的草已不是原來的花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