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榜樣故事

榜樣故事 作者:張福莊 著


榜樣故事

陳昉百犬

宋朝時候,溫州平陽(一說江州德安)有個人叫陳昉,自從他的祖父陳崇立了家法以后,全家族的人就一同居住著,已經(jīng)十三代了。家里大大小小,一共有七百多人,而且不雇一個傭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和睦,沒有一個人傳家里人的閑話。他家里每次吃飯的時候,大人們都一起坐在寬大的廳堂里,沒有成年的人也一起坐在其他的位置,老幼分席共餐。

他家里養(yǎng)了一百多只狗,都在同一個槽子里吃食。據(jù)傳說,如果有一只狗還沒有來吃食,那么這一群狗都會等它,不肯先吃。因此,當(dāng)?shù)氐娜藗円捕急魂惣疫@種風(fēng)氣所感化。當(dāng)?shù)氐闹莨俳袕堼R賢,就把這件事情上奏了朝廷,并把他家的徭役統(tǒng)統(tǒng)都免了。

張閏無私

元朝張閏,延安延長縣人,他家里有八代人不分開吃飯,共同生活在一起。最難能可貴的是一家上下有一百多口人,都非常和睦,從沒有是非,沒有閑話。每天,家里所有的婦女們,聚在一個房間里,一同做著裁縫或織布之類的活。工作完畢后,所有織好的布和做好的衣服,統(tǒng)統(tǒng)收集到倉庫中,沒有一個人會占為己有。每逢小孩啼哭的時候,那些婦女們無論哪一個看見了,就抱起來哄逗,不管是不是自己親生的,都跟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和愛護。當(dāng)時一些當(dāng)官的或大戶人家都自愧不如,所以到順帝至元年間,朝廷就派了欽差,在他家門前旌表起來,作為大家學(xué)習(xí)的榜樣。

李績焚須

李績(公元594—669),曹州離狐(今山東省東明縣東南)人,本姓徐,名世績,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他姓李,就改名叫李績,是唐朝杰出的軍事家。

李績對他的姐姐非常恭敬,那時他已經(jīng)是國家的大臣,他去看望姐姐時,還親自給姐姐煮粥。在煮粥的過程中,因為火勢太強,把胡子燒了。姐姐一看,就對他說:“家里的仆人很多,讓他們?nèi)プ鼍秃昧?,你又何苦親自做?”李績對年邁的姐姐說:“姐姐,你從小對我關(guān)懷備至,我時時都想要回報你。我們年紀(jì)都這樣大了,我又有多少機會能夠親手幫你煮粥?”

趙孝爭死

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兄弟兩人相依為命,十分友愛。

有一年,由于糧食歉收,天下饑荒,社會動蕩不安。一天,強盜突然闖入趙孝所在的村子進行搶掠。兄弟倆嚇得趕緊逃跑,因為弟弟趙禮弱小跑得慢,被強盜抓住了。

哥哥趙孝得知弟弟被強盜抓去,便立即跑去強盜的據(jù)點,正見到弟弟被五花大綁地捆在樹上,樹旁已經(jīng)支起一口鐵鍋,鍋中的水也已經(jīng)煮沸了。見此情形,趙孝跪在兇惡的強盜面前,哀求說:“我弟弟有病,身體瘦弱,身上也沒有多少肉,你們還是把他放了,由我替他,我身體好,身體胖,你們就吃我吧。”強盜們聽了趙孝的話,都愣住了,面面相覷。這時弟弟趙禮忙在旁邊喊道:“是我被你們抓住的,我如果被你們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的,我哥哥已經(jīng)跑了,他有什么罪過?沒有吃我哥哥的道理!應(yīng)該吃我!”聽了這話,趙孝撲向弟弟,兄弟倆抱在一起痛哭。

強盜們看到趙氏兄弟互相爭死的場面,也被這兄弟倆感動了。隨后,強盜頭目就命令手下放了他們,讓他們回村。

這件事情后來被皇帝知道了,不僅下令褒獎,封了兄弟二人的官職,還下詔書昭示天下,讓全國百姓效仿學(xué)習(xí)。

薛包分產(chǎn)

漢朝有個人叫薛包,是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人,生性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死了,父親娶了后妻,對薛包很不好,屢次把他趕出家去。薛包就在附近的地方住下,每天早晨和晚上,仍舊到爹娘的面前來請安。父母后來覺得做的不對,就又讓他回家同住。等到父親和母親都去世后,他的弟弟和侄兒們就都要求分家,薛包勸不住他們,于是把家里的財產(chǎn)按份都分開了。他情愿吃虧,把老的傭人分給自己,說:這些年老的人和我一同做事已有許多年了,你們恐怕使喚不便的。又把荒蕪的田地、破舊的房屋分給了自己,說:這些都是我幼小時候就有的,在我的心里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又把破舊的日用器具分給了自己,說:這都是我從前用慣了的,這些給了我,我就安心了。他把新的好的都分給了弟弟侄兒。后來弟侄們把家產(chǎn)都糟蹋完了,薛包又時常去救濟他們。因此當(dāng)?shù)厝藗兌挤Q他為“孝友”,后來他的名聲傳到了朝廷,漢安帝就召他為侍中,薛包誓死不肯就職,最后終老鄉(xiāng)里。

彥霄焚券

晉朝有個趙彥霄,他的哥哥叫趙彥云。父母死了以后,兩兄弟同鍋吃飯有十二年。后來趙彥云喜歡游蕩,廢棄了正當(dāng)?shù)穆殬I(yè),趙彥霄勸他,可他總是不肯聽,于是趙彥霄就向哥哥要求分家。兩兄弟分了家以后,過了五年,趙彥云的家產(chǎn)都用光了,欠債很多,來向他討債的人,快把門檻給踏斷了。趙彥云因為無法償還債務(wù),想逃走了事。趙彥霄就準(zhǔn)備了酒菜,請哥哥和嫂嫂過來吃酒,并對他們說:“我起初并沒有要分家的心思,可哥哥的用度太不節(jié)省了,所以要求分家,就是為了把父親遺留下來的產(chǎn)業(yè)能保存住一半?,F(xiàn)在,就把我所保存的歸還了,仍舊請哥哥和嫂嫂主持家里內(nèi)外的事務(wù)?!闭f完話,就把分家的文書拿出來用火燒掉了,又拿出自己積蓄下的錢,給哥哥償還了債務(wù)。趙彥云感到很慚愧,從此改正了毛病,不再像以前那樣放蕩了。

王何散資

宋朝時候,有一個叫王木叔的人,家里很窮,而他娶的妻子何氏,卻是個又勤儉又會持家的好女子。在妻子的幫助下,王木叔家漸漸地富裕起來。一天,何氏對王木叔說:“你是個有抱負的人,你還是出去做官吧。我們家已有不少積蓄,弟弟妹妹們卻貧寒著,就將積蓄都送給他們,好嗎?”王木叔心里可高興了,連聲說:“這正是我想做而不好開口跟你講的啊!”于是第二天起來,何氏就把自己家的積蓄全都送給弟弟妹妹們了,連一支簪子一對耳環(huán)都沒留下。不久,王木叔果然就尋了個官,何氏要隨丈夫離家上任了,臨走時,她又說:“弟弟妹妹們還是過著貧窮的生活,我們家的那些田地,干脆也全送給他們吧?!蓖跄臼宕笙策^望,說:“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庇谑?,何氏便將家里的田地都平均分給弟弟妹妹們了。當(dāng)?shù)氐娜藷o不稱頌何氏是個賢德的好女人。

申蔣移奩

明朝有個叫申在廷的人,妻子蔣氏是湖南祁陽人。她的父親名叫蔣應(yīng)春,在碭山縣做官,家里很有錢。蔣氏當(dāng)初并不知道人世間的艱辛,但她嫁給申在廷后,卻能摘下簪環(huán)等首飾,脫下羅緞衣服,跟著婆婆到井里去提水,到廚房去燒飯,晚上點燈陪著婆婆干活,就是肚子餓了、身上冷了也不說。后來小姑的嫁期近了,家里的財力不能替妹妹置辦妝奩,蔣氏就說:“我嫁過來還不到一年,所有日常要用的東西都齊備了,我的妝奩可以送給小姑去做嫁妝。”申在廷說:“我真想不到你能這樣做。”蔣氏就生氣地說:“你的妹妹就是我的妹妹?。∥覀兡哪芰呦н@幾件東西和衣服,給家里增加負擔(dān)呢?”申在廷聽了,很佩服妻子的賢德。

絕癥織夢

姚厚芝,1975年生,重慶市巫溪縣塘坊鎮(zhèn)紅土村村民。

2006年,姚厚芝被查出乳腺癌,需立即做切除手術(shù)。面對高額的手術(shù)費,姚厚芝選擇了“藥療”。幾年下來,病情沒有絲毫好轉(zhuǎn)。

2009年,姚厚芝從電視上得知,繡十字繡也能賣錢。她就坐車輾轉(zhuǎn)十多個小時,咬牙花2800元購回一幅6.5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樣。從此,姚厚芝過起了“兩點一線兩頭黑”的生活,每天繡十字繡長達17個小時。2012年7月,經(jīng)過3年零5個月的晝夜趕制,這幅127萬針的《清明上河圖》終于刺制完成。有收藏家上門出20萬元收購,姚厚芝拒絕了。姚厚芝想將十字繡保存下來,將來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賣出去,孩子們上大學(xué)的錢就不用愁了。

第一幅十字繡完工后,姚厚芝又買回了一幅長22米、寬0.85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樣,這幅刺繡的難度、時間和價錢是第一幅的好幾倍。姚厚芝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時會終結(jié)。她沒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盡自己所能多給孩子留點什么。

2014年2月,姚厚芝榮獲201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稱號。

暴走媽媽

陳玉蓉,1954年出生,湖北省武漢市人。

陳玉蓉的兒子葉海斌,13歲那年被確診得了一種先天性疾病——肝豆?fàn)詈瞬∽儭?005年,葉海斌的肝已經(jīng)嚴(yán)重硬化,需要做移植手術(shù)。但高額的移植費用,對這家人來說,是個無法承受的天文數(shù)字,陳玉蓉只得選擇讓兒子接受保守治療。

2008年12月,在外出差的葉海斌再次吐血,兒子的這次吐血讓陳玉蓉做出了捐肝救子的決定。但意外的是,經(jīng)檢查陳玉蓉的肝為重度脂肪肝,不適宜做肝捐贈。為了能給兒子捐肝,陳玉蓉開始了自己的減肥計劃。她選擇了暴走。每天10公里路,每餐半個拳頭大的米飯團,常人難以想象需要怎樣的毅力才能堅持。

經(jīng)過7個多月的努力,她的鞋子走破了四雙,腳上的老繭長了就刮,刮了又長。她的體重從66公斤減到了60公斤。檢查顯示,脂肪肝沒有了!這個結(jié)果讓醫(yī)生大為震驚,“這簡直是個奇跡!”

2009年11月3日,武漢同濟醫(yī)院為“暴走媽媽”陳玉蓉和兒子葉海斌成功進行了肝移植手術(shù)。

2009年,陳玉蓉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她的感人事跡也被以“暴走媽媽”為名拍成了一部電影。

長姐養(yǎng)殘

羅長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出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zhèn)九門村村民。

1978年,在四川某部隊服役6年的祁才政,在執(zhí)行一項特殊任務(wù)時不幸患上乙型腦膜炎,經(jīng)搶救雖保住生命,但精神失常,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家住深山中的羅長姐,將兒子接回家悉心照料。35年來,為照顧每天都要發(fā)病的兒子,羅長姐的臉無數(shù)次被兒子抓破,胳膊和手被咬傷,全身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一次,她幫兒子洗澡,兒子突然一拳揮來,把她的右眼珠打了出來,她失去了右眼。每年,她都將家里的口糧賣掉一半,領(lǐng)著其他孩子拔野菜、挖葛根填肚子,攢錢買祁才政喜歡吃的大米。她買來絞剪和剃刀,每月給兒子理發(fā),兒子不聽話,她理一次發(fā)短則三四天,最長的一次用了七天。羅長姐不讓醫(yī)生給兒子注射鎮(zhèn)靜劑,也不讓家人用鐵鏈鎖住兒子,兒子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全天候照料兒子吃喝拉撒睡。曾有醫(yī)生預(yù)言,羅長姐的兒子活不過40歲,但是她用母愛創(chuàng)造了奇跡,2013年羅長姐85歲,她62歲的兒子身子骨依然硬朗。

2013年,羅長姐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有人拍攝了一部電影,叫《天下娘心》,真實地再現(xiàn)了羅長姐的傳奇故事。

許張育癱

許張氏,1916年4月出生,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西關(guān)社區(qū)居民。

40年前,許張氏的小兒子許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連家人都不認(rèn)識,全家傾其所有為他治病,使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從那時起,許張氏就衣不解帶地照顧兒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過七旬的許張氏只能獨自擔(dān)起照顧兒子的重任。1994年,許全意病情惡化完全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時,許張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寬裕。體恤兒女的許張氏硬是咬著牙自己堅持照顧許全意,喂飯、喂藥、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自己動手去做。老人如今已是白發(fā)蒼蒼,腰背累得深深地彎了下去。病床上的許全意雖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凈凈,沒有一點褥瘡,雙眼有神。

許張氏的“慈母之心,無聲大愛”經(jīng)過微博的傳播,感動了無數(shù)人,被網(wǎng)民稱為“最堅強母親”、“最美母親”。許張氏2011年被評為“中國好人”,2013年當(dāng)選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2013年12月23日,許張氏安詳?shù)仉x開人世,享年98歲。

映珍日記

羅映珍,1980年出生,在云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小勐統(tǒng)鎮(zhèn)計生服務(wù)所工作。

羅映珍的丈夫羅金勇是云南省永德縣公安局民警。2005年10月1日,羅金勇與妻子羅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羅金勇臨危不懼與3名毒販進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敵眾身受重傷,成了“植物人”。從那以后,羅映珍就肩負起了照顧丈夫的責(zé)任,不離不棄,精心呵護,無怨無悔。羅金勇在醫(yī)院接受治療期間,羅映珍在醫(yī)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儉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說話,并含淚寫下了600多篇愛的日記,用日記呼喚著丈夫意識深處的覺醒。

后來,羅金勇從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狀態(tài)中蘇醒過來,能眨眼,能開口講“你好”“是”“累了”等幾個簡單的字,并在特殊的體位下能喝水了。見證了這個奇跡的人們都說,是羅映珍的堅持和愛,喚醒了沉睡的丈夫。

羅金勇和羅映珍的先進事跡經(jīng)媒體宣傳報道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2008年2月,羅映珍被評為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菊珍無悔

許菊珍,1959年出生,上海市嘉定區(qū)外岡鎮(zhèn)水產(chǎn)村人。

許菊珍與許雪祥是同村人,可謂“青梅竹馬”。1975年,許雪祥應(yīng)征入伍。1976年3月,在執(zhí)行完成下海維修通訊設(shè)施的任務(wù)后,許雪祥出現(xiàn)了雙腿麻木的癥狀,隨后發(fā)展到雙腿常常不受控制,雖經(jīng)幾家大醫(yī)院檢查和手術(shù)治療,但都由于病因不詳,未能根治。

面對傷殘的戀人,周圍人都勸許菊珍離開,男友本人也不愿意拖累她,趕她回家,但是許菊珍沒有走。1980年初,許菊珍帶著一等乙級傷殘的許雪祥回到了家。

為了讓丈夫能夠重新站起來,她不惜重金,四處求醫(yī)問藥,不論中醫(yī)西醫(yī),哪怕有一點希望,她都付出百倍努力,決不放棄。她學(xué)會了護理,學(xué)會了肌肉注射,學(xué)會了營養(yǎng)搭配,學(xué)會了心理輔導(dǎo)……。她不僅要工作、還要照顧病人、照顧家庭,不僅要面對經(jīng)濟上的拮據(jù),更要承受精神上的壓力,其間的辛苦,可想而知。

二十年前,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許雪祥第七頸椎內(nèi)有腫瘤(膠質(zhì)腫瘤),原手術(shù)處患有脊椎空洞癥。之后,許雪祥的病情逐年加重,以致全身癱瘓,只能長年臥床,連大小便都無法自理。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大,許雪祥的抵抗力越來越差,身體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更是越來越多,經(jīng)常會腹瀉,發(fā)燒,每次都有生命危險。每當(dāng)此時,許菊珍總是寸步不離地看護左右,伴著丈夫渡過每一個難關(guān)。

在許菊珍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顧下,許雪祥擁有了常人的幸福、完整的家庭。如今,他們可愛的外孫也已經(jīng)讀小學(xué)二年級了。一家人生活美滿,其樂融融。

2016年1月,許菊珍榮登“中國好人榜”。

耀華愛妻

張耀華,1948年4月出生,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三師五〇團退休職工。

1970年,分別從北京、上海來兵團工作的小伙兒張耀華和姑娘王曉婉相戀結(jié)婚。1971年,兒子出生,可王曉婉卻怎么都下不了床,經(jīng)醫(yī)院診斷,她因患胸椎結(jié)核導(dǎo)致癱瘓。不久,孩子也夭折了。張耀華帶著妻子跑遍上海各大醫(yī)院,可病情沒有絲毫好轉(zhuǎn)。張耀華不得已,只好帶妻子回五〇團。

男人的責(zé)任,使張耀華更加堅定了自己對王曉婉的愛。從那時起,照顧生病的妻子就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妻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燙洗夜里弄臟的床單被褥。他知道妻子愛干凈,準(zhǔn)備了30多塊墊子、10多條床單、毛巾被,總把妻子弄得干干凈凈。王曉婉不想拖累丈夫,1978年夏天,她想服農(nóng)藥自殺,幸好發(fā)現(xiàn)及時。張耀華耐心勸說,讓妻子重新樹立起了生活的信心。

40多年的悉心照料,15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呵護,張耀華用行動詮釋了真摯的人間親情。

2013年,張耀華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

興明采藥

肖興明,云南省昆明市東川阿旺鎮(zhèn)新碧嘎村人。

2007年,肖興明的妻子劉作珍被檢查出患了乳腺癌,在昆明經(jīng)過一個多月手術(shù)和化療后,家里準(zhǔn)備蓋新房的三萬元積蓄全部用盡。充滿愧疚的肖興明用擔(dān)架抬著妻子,艱難地爬著陡峭的山路,回到家中。救治妻子唯一的希望只有民間的偏方。五年來,肖興明走遍東川及周邊的高山險壑為妻子采藥。治療腫瘤的很多草藥,都長在海拔2500~3400米的高山上,有些只長在巖縫里,采摘它們很困難。肖興明不是專業(yè)登山者,沒有任何保險工具,無論多高的山崖,他只能四肢并用地往上爬,時常險象環(huán)生,至今他腦門上仍留有傷疤。

病重后,劉作珍常常發(fā)呆,還怕吵、怕亮。肖興明知道妻子缺乏安全感,他幾乎沒有出去工作,除了出外采草藥、買藥,基本上寸步不離。

肖興明的故事見報后,網(wǎng)友紛紛資助,但因為癌癥的不斷惡化,他的妻子還是去世了。

賢媳桂蘭

張桂蘭,1972年出生,青海省門源縣西灘鄉(xiāng)寶積灣村村民。

1996年,張桂蘭嫁給了吳元新。吳元新的弟弟吳元林先天性智力障礙,高位癱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哥哥吳元壽右腿殘疾;還有一個身體不好的年邁婆婆。每逢農(nóng)忙時節(jié),張桂蘭來回往返于田間和家里,給家里的兩個病人做飯,幫婆婆熬藥。

小叔子吳元林一年四季癱瘓在床,張桂蘭每天都要背他到院子里曬太陽,他的嘴角不停地流口水,張桂蘭就隨身備著一條毛巾幫他擦拭。吳元林的智力水平還是一個孩子,吃飯都很困難,一日三餐都是張桂蘭一勺一勺慢慢地喂。

大伯哥吳元壽右腿殘疾,干不了體力活,多走幾步路腿就疼痛難忍。張桂蘭說:“大伯哥是苦命人,又沒有獨立的家庭,我們再難也不能給他一點壓力。”

不幸的是,丈夫吳元新先后兩次在工地受傷住院,前胸和腿部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后遺癥。2011年6月,丈夫又被查出患有胃糜爛再次住進了醫(yī)院。苦難并沒有壓垮這個堅強的女人,她節(jié)衣縮食,咬緊牙關(guān):“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苦我都扛得住?!?/p>

在張桂蘭的精心照料下,一家人的生活雖然清苦但也有滋有味。2013年,張桂蘭被評為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

賢婿延信

謝延信,原名劉延信,1952年出生,河南省滑縣半坡店鄉(xiāng)車村人,是焦煤集團鑫珠春工業(yè)公司的一名員工。

1973年,劉延信與謝蘭娥喜結(jié)良緣,隨后有了小女兒劉變英。不幸的是,妻子因患產(chǎn)后風(fēng),在女兒出生40天后撒手人寰。蘭娥走的時候,家里的生活特別難。岳母因患有肺氣腫,喪失了勞動能力,內(nèi)弟先天智力障礙,生活不能自理,岳父在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礦上班。再加上襁褓中的女兒,延信肩上的擔(dān)子很重。為了讓岳父母相信他不會放棄這個家,劉延信把名字改成了謝延信。

禍不單行,1979年冬天,岳父突然中風(fēng)住了院,雖然命保住了,卻癱在了床上。為了全身心照顧岳母一家,謝延信把幼小的女兒劉變英送到自己父母家。為省錢給兩位老人看病,他四處打零工,經(jīng)常挖野菜、撿菜葉。1996年,癱瘓了18年的岳父也走了。

謝延信為不放棄照顧前妻一家人,多次拒絕組建新的家庭,直到喪妻10年后才與謝粉香組成新的家庭。2003年,謝延信因腦出血落下了反應(yīng)遲鈍、行動不便的后遺癥,他便讓妻子來焦作共同照顧前妻一家。

謝延信伺候癱瘓的岳父18年,照顧多病的岳母和智力障礙的妻弟35年。謝延信被評為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2009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邦月不殘

朱邦月,1938年出生,福建省南平市人,1959年6月到邵武煤礦工作。

1967年,朱邦月的朋友臨終時,將兩歲的兒子及懷著5個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給他。朱邦月決定迎娶朋友的遺孀,并將朋友的兩個兒子養(yǎng)大。盡管后來知道這位殘疾母親得了一種絕癥——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并把病遺傳給了兩個孩子,他也從沒后悔過自己的決定。

1986年5月,他騎著自行車運送材料時,一輛滿載沙石料的大卡車向他開來,造成他左脛骨粉碎性骨折,雖然保住了腳,但失血過多和無力支付醫(yī)藥費而提前出院等原因使手術(shù)后的傷口久久不能愈合。從1986年到1989年,三次植皮手術(shù)都失敗,固定骨骼的鋼絲也永遠留在了體內(nèi)。每天服用廉價的抗生素、給自己清洗傷口敷藥換藥成了朱邦月每日必做的“功課”。

1993年起,妻子和大兒子的肌力都逐漸萎縮,喪失了自理能力。1998年,小兒子也開始出現(xiàn)肌無力癥狀,母子三人的日常生活就全靠他打理。這些年來,朱邦月每天清晨五點多起床,整理好自己的傷口裝上假肢后,就開始了一天的辛勞,上街買菜,洗米煮粥,洗衣服,搞衛(wèi)生,幫母子三人起床穿衣、喂飯,伺候三人上衛(wèi)生間、洗澡。忙碌了一天之后,他再借著昏暗的燈光,自己清洗傷口換藥。

這樣的日子,朱邦月過了近20年。他始終堅持著,因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燭光,點燃著一個家庭的希望。

朱邦月被評為200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1. 徭(yáo)役:古時統(tǒng)治者強制百姓承擔(dān)的無償勞動。
  2. 旌(jīng)表:封建統(tǒng)治者用立碑或掛匾額等表揚遵守封建禮教的人。
  3. 歉(qiàn)收:收成不好。
  4. 面面相覷(qù):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著。
  5. 昭(zhāo)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6. 效仿:仿效、效法。
  7. 糟(zāo)蹋(tà):浪費或損壞。
  8. 終老:指度過晚年直到去世。
  9. 門檻(kǎn):門框下部挨著地面的橫木。
  10. 了(liǎo)事:使事情得到平息或結(jié)束(多指不徹底或不得已)。
  11. 用度:費用(包括各種)。
  12. 氏(shì):姓。
  13. 碭(dàng)山:地名。
  14. 奢(shē)求:過高的要求。
  15. 繭(jiǎn):手掌、腳掌等部位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16. 攢(zǎn):積聚;儲蓄。
  17. 亳(bó)州:地名。
  18. 譙(qiáo):譙樓,城門上的瞭望樓。
  19. 衣不解帶:形容日夜辛勞,不能安穩(wěn)休息。
  20. 體恤(xù):設(shè)身處地為人著想,給以同情、照顧。
  21. 勐(měng):云南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舊時的行政區(qū)劃單位。
  22. 毒販(fàn):販賣毒品的人。
  23. 殊(shū)死:拼著性命、竭盡死力的;決死。
  24. 寡(guǎ)不敵眾:人少的一方抵擋不住人多的一方。
  25. 無怨無悔:既,誒也怨恨,也不后悔。指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種事實或結(jié)果。
  26. 詮(quán)釋:說明,解釋。
  27. 真摯(zhì):真誠懇切。
  28. 偏方:民間流傳不見于古典醫(yī)學(xué)著作中的中藥方。
  29. 壑(hè):山溝或大水坑。
  30. 海拔:從平均海平面算起的高度。
  31. 險象:危險的情形。
  32. 后遺癥:某種疾病痊愈或主要癥狀消退之后所遺留下的一些癥狀。
  33. 節(jié)衣縮食:省吃省穿,泛指節(jié)儉。
  34. 撒(s?。┦秩隋荆╤uán):用來指人去世。
  35. 襁(qiǎng)褓(bǎo):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36. 遺孀(shuāng):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稱為某人的遺孀。
  37. 脛(jìng):小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