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懷念余季豫先生

散簡續(xù)存(下)(張中行全集) 作者:張中行 著


懷念余季豫先生

1985年為余季豫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友朋計劃編印紀念文集,囑我寫點什么。我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學上學,聽先生講目錄學,雖然自己如宰予之不成材,愧對朋師,現(xiàn)在回想起來,卻也受益不淺。

季豫先生是輔仁大學的教授,到北京大學講目錄學是兼課,每周兩小時。記得曾印發(fā)講義(不幸七七事變時失落),就是后來1963年中華書局印的《目錄學發(fā)微》。我聽目錄學的課大概是1932年秋到1933年夏,同學們都很敬重他,因為他的風度肅穆溫厚,學識淵博,聽課的人無不傾倒?,F(xiàn)在回想,當時的印象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多知古典,旁征博引,如數(shù)家珍,使我們總是感到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二是細心考索,任何主張都有理有據(jù),一絲不茍。三是有獨到見解,能夠在一般人不懷疑的地方發(fā)現(xiàn)問題,抒發(fā)己見。現(xiàn)在還記得,一次他講,有些人以為《隋書·經(jīng)籍志》沒著錄而后代有的就是偽書,這是不對的,因為隋志著錄并不能筆無遺漏。我覺得這合情合理,而有些人就不能深思,一味盲從。

當時北京大學文史科的風氣是厚古,重考證。我隨波逐流,也用大部分時間在圖書館里亂翻亂看。亂之中略知頭緒,而且最終似乎稍有所知,應該說,都是季豫先生的目錄學之賜。這可以分作粗細兩個方面,或說兩個層次。所謂粗,是先知道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都有哪些書,這些書是怎樣分類排列的。是受了季豫先生的教導,我知道涉獵古籍,先要熟悉目錄。于是我讀《漢書·藝文志》,進而翻《八史經(jīng)籍志》,直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書目答問》等。有些書,如《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讀書敏求記》之類,雖不能細讀,也總知道個梗概。這樣之后,有如到某一地游覽,先看了其地的游覽圖,就可以大致了解其地的全貌和部分,游時就可以不枉費精力而能舍小取大??傊?,是有了季豫先生的指引,我才能夠在古典作品的大海中漫游而沒有迷路。再說所謂細,是領會一點點季豫先生治學方法的謹嚴,那是不輕信,多搜集資料,剔去沖突矛盾,然后于合情合理的一致中求真實。

現(xiàn)在想,當時對于季豫先生的學問,我所了解的其實不過是一些皮毛。但有一點是不錯的,就是季豫先生之博之精是罕見的,令人高山仰止。后來,季豫先生的著作印出幾種,其中的《四庫題要辨證》《余嘉錫論學雜著》《世說新語箋疏》等我都讀了。也因為年歲漸長,歷事較多,對于季豫先生的學問,我的了解似乎比當年上學時期多一些,深一些,因而所得(即舊所謂“受用”)似乎也多一些。以下舉要說說這點意思。

季豫先生的學術成就,著作具在,有目共睹,我不想說,也不需要說?!绻欢ㄒM辭,可以說,只是《四庫提要辨證》二十四卷,正如劉彥和之《文心雕龍》,劉子玄之《史通》,一部就夠了。我想說的是,季豫先生是我的老師,師要授,生要學,我從學一年,像是學了一些,現(xiàn)在想來,有不少絕頂重要的美德,我實在所得很少,應該繼續(xù)學。還不只是我,一切后學都應該努力學。這些美德是什么呢?

我以為,最根本的是“勤于大者”。我,以及有些人,有時候,或在某方面,像是也鍥而不舍,可是由學術的角度看,常常不是重要的。甚至憑興之所至,獵奇逐小,這輕一些說是隨喜,重一些說就近于玩物喪志了。季豫先生不然,總是致力于學術上分量重的,影響大的。陳援庵先生在《余嘉錫論學雜著》的序中說:“他用功勤。數(shù)十年間手不釋卷,有些書是他很熟的,但他還是經(jīng)常閱讀。他在《提要辨證序錄》里引用董遇‘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的話說‘百遍縱或未能,三復必不可少’,這話也正是他自己的諾言。凡讀書博的人,常常不能深入;凡記憶力強的人,往往不肯勤查書。季豫先生讀書博,而又能用功勤??此刻煸跁S中搬書查書,不厭其煩,因甲書而牽涉乙書,因一句話而檢查大部頭的書,他總是樂此不疲,持之以恒?!蔽疑蠈W聽他講課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從話語中可以想見,除治學之外,他是一無所好。我,忝為及門之人,雖然自己未能追隨先生于百一,但先生的可學之點,我自信是清楚的,那就是,要學,應該從學勤開始。

再一種,也高不可及,是“博”。勤的結果常常是博,但也不一定,因為可以偏于某一方面。季豫先生名自己的書齋為“讀已見書齋”,我的體會,這是表示不想獵奇,其實凡是能找得到的書,他沒有不讀的,這只要翻開《四庫提要辨證》,看一兩頁就可以知道,他的著作方面之廣使人驚嘆。以《論學雜著》里的文章而論,如《寒食散考》《宋江三十六人考實》《楊家將故事考信錄》《書冊制度補考》等這類內(nèi)容,都是一向被視為細碎,無人過問的。尤其中間兩篇,小說戲劇中人物,傳于婦孺之口,郢書燕說,為大雅所不樂道??墒羌驹ハ壬鷧s想考實、考信,求其底里。這是非常難作的文章,因為內(nèi)容多出于道聽途說??墒羌驹ハ壬脻h學家的筆墨作了。文章寫得非常好,內(nèi)容豐富,證據(jù)充分,辨析精審,結論明確。很明顯,如果不博,這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季豫先生成就之高有多方面,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博,讀他的著作,考證舊學,分辨對錯,經(jīng)常指出前代名字的疏漏,使人不禁想到宋朝劉敞責歐九不甚讀書的情態(tài)。

還有一種,同樣重要,是治學“嚴正有法”。季豫先生的著作,絕大部分是考證性的??甲C,凡稍知清代學術的人都知道,是大難事。先是幾乎要遍讀前人著作,不然就會流于陋。讀了,還要記得,能夠分輕重,辨是非。然后是排比材料要有法,論定主旨要有識。我覺得在這些方面,季豫先生都優(yōu)為之。他自己說:“每讀一書,未嘗不小心以玩其辭意,平情以察其是非,至于搜集證據(jù),推勘事實,雖細如牛毛,密若秋荼,所不敢忽,必權衡審慎,而后筆之于書”。(《四庫提要辨證序》)又在《雜著·黃顧遺書序》中說顧千里校書的方法是:“每校一書,先衡之以本書之詞例,次征之于他書所引用,復決之以考據(jù)之是非。一事也,數(shù)書同見,此書誤,參之他書,而得其不誤者焉。一語也,各家并用,此篇誤,參之他篇,而得其不誤者焉。文字音韻訓詁,則求之于經(jīng)。典章官制地理,則考之于史?!边@些推獎的話,我們無妨看作“夫子自道”。因為如此謹嚴審慎,所以所論定都切實可信,甚至可以說是一言定案。就我所知,有的人不是這樣,而是大膽假設,為證明假設之可成立而取同舍異,以致證據(jù)薄弱,捉襟見肘,為通人所笑。

自己治學審慎是嚴正的一面。另一面是,為求學術上的去偽存真,也不容忍別人的錯誤。如《雜著》中《書章實齋遺書后》和《讀已見書齋隨筆·洪亮吉之地理學》兩篇,對清代兩位大名家都有不客氣的批評,說章實齋“讀書未博,故立言不能無失”,“征文考獻,輒多謬誤”,“不通至此,洵堪噴飯”;說洪亮吉“洪氏之書,謬不勝指屈”,“洪又有《十六國疆域志》,大抵模胡影響之談”,“英雄欺人,亦已甚矣”。這類話,雖是厚責于人,但實事求是,是并不過分的。何況還有大用處,是告誡后學,舞文弄墨,要切記《顏氏家訓》中的話:“觀天下書未遍,不得枉下雌黃。”

關于季豫先生學術的大節(jié),我想舉出以上幾點就夠了。但心里還有一些意思,純屬個人感受,我覺得同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所以還想補充幾句。

一種是重視沾溉后學。廣義言之,凡有所著述,立意都在利后學。其實又不盡然。如唐朝樊宗師寫《絳守居園池記》之類,本意就在以艱澀嚇人,所以盡力求讀者不懂。這樣的稀如星鳳,可以不說。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人,治學是只管自己,或求高名,或圖方便,而不想后學是否易解,得受用。季豫先生學貫古今,任何所謂“?!钡目颇克伎梢择{輕就熟,可是他治門徑性的目錄學,我的體會,他正是想指示后學以門徑,或說以金針度人,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做鋪路工作,自己費大力,為的是后學前行不費力。我追隨先生只一年,所得甚微,但泛覽古典作品得以入門,并能略窺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顯然是受了先生鋪路之賜。后來讀先生的著作,在這方面體會越來越深。我只想舉一個例,《讀已見書齋隨筆》的第一篇是《引書記書名卷數(shù)之始》。為什么要考證這樣一件小事?看先生自己解說:“所以引書必著卷數(shù)者,為其便于檢查,且示有征也?!俗韵鄠髦欧?,不始于六朝唐人也。此例在唐時已通行,顧后人乃不甚遵用。清儒雖守之頗嚴,然亦不能盡然也?!标愒窒壬蔡峒斑@件事,說:“他引用史料一定要窮源竟委,找到可靠的根據(jù),才寫在論文里。引書一定注明卷數(shù),校對文字,凡是他所引用的材料,總是比較精確的?!保ā队嗉五a論學雜著》序)可惜有些人就不明此旨,或不為讀者設想,著書立說,引前人語,甚至連書名也不舉。更奇怪是有些辭書,遠的如《佩文韻府》、近的如舊版《辭源》,引文也是不記卷數(shù)或篇名,使讀者需要考索的時候,就不得不到大海里去撈針。我多年來做古籍注釋工作,有時頗受撈針之苦,于是不能不想到季豫先生的高風。

另一種是謙遜。季豫先生《四庫提要辨證》是補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補正,要指出原作的疏漏和謬誤。我們讀《辨證》,時時會有原作確是錯誤很多的感覺。誤正對比,說誤者低而正者高似乎并不為過??墒羌驹ハ壬谛虻哪┪舱f:“然而紀氏之為提要也難,而余之為辨證也易。何者?無期限之促迫,無考成之顧忌故也。且紀氏于其所未讀,不能置之不言,而余則惟吾之所趨避,譬之射然,紀氏控弦引滿,下云中之飛鳥,余則樹之鵠而后放矢耳。易地以處,紀氏必優(yōu)于作辨證,而余之不能為提要決也?!边@是仁恕之言,想紀文達公有知,也當破顏表謝意。我有幸總角聞道,可惜白首無成,但有一點可以自慰,是自知毫無所知,應該敬重前人,向一切有成就的人學習。如果這可以算作謙德,那應歸根于許多高明前輩的教導,其中重要的一位是余季豫先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