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封建論◎

圖解唐宋八大家 作者:


◎封建論◎

封建,指殷周時期“封國土,建諸侯”的世襲分封制度。本文就是評論這種分封制度的。

文章首段發(fā)端立案,提出論點:封建,非圣人意也。又以一“勢”字挈其綱領(lǐng),由勢字探出圣人不得已之苦心?!氨似涑酢币欢危鞓O言“勢”之所必至,從而為論點作確證。

接下來,文章探討歷代封建得失之大略。一段言周封建之失;一段言秦郡縣之得;一段言漢矯秦循周之失;一段言唐制州立守之得。而后,針對三種不同觀點的發(fā)難,一一予以反駁。至“或者又以為”一段,則因殷周不革封建一難,發(fā)出不得已之故,與開頭“勢”字照應(yīng)。后以“吾固曰:非圣人意也,勢也”收束歸源。

文章立論明確,間架宏闊,辯論雄俊,為歷代評論家所稱道。呂留良評此文:“無懈可擊,實文章豪雄?!?/p>

【原文】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曰:有初為近。孰明之?曰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wèi),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于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會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后有諸侯,有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周有天下,裂土而瓜分之,設(shè)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歷于宣王,挾中興復(fù)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矣。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于陪臣之邦,國殄于后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jù)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nèi),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shù)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nèi)而立宗子,封功臣。數(shù)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唐興,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然猶桀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州縣之設(shè),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茍其心,思遷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大凡亂國多,理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ひ夭坏谜渲?,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萬人側(cè)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漢興,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于民者,無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復(fù)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設(shè)使?jié)h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術(shù),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譴而導(dǎo)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于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漢事然也。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善制兵,謹擇守,則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庇确撬^知理者也。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聞延祚。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yè)彌固,何系于諸侯哉?

或者又以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當復(fù)議也?!笔谴蟛蝗弧7蛞?、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衛(wèi)于子孫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者為之也。豈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勢也?!?/p>

【譯文】

自然界果真沒有原始階段嗎?這我無法知道。人類果真有原始階段嗎?這我也無法知道。那么,哪一種可能接近事實呢?我以為,有原始階段這種說法更接近事實。拿什么來證明這個呢?通過分封制就可以證明。那分封制曾經(jīng)歷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圣明的帝王,沒有誰能廢除它??峙滤麄儾皇遣幌雽⒎址庵贫葟U掉,而是客觀形勢不允許。這種形勢的形成,大概就是由于人類原始階段的存在吧!假如沒有人類原始階段的那種形勢,就不能產(chǎn)生分封制。實行分封制,不是圣人們的意志。

人類在其原始階段,與萬物共存。那時草木雜亂叢生,各種野獸往來奔突,人不能搏殺撕咬,而且沒有毛羽,無法自己養(yǎng)活自己和保護自己,正如荀卿所說的,人一定要憑借外物作為求生的工具。憑借外物以求生存,相互之間必定產(chǎn)生爭斗,爭斗無休無止,必須去找能判斷是非的人并且聽從他的命令。這類人中有智慧、能明斷的,服從他的人一定眾多;他向相爭的人講明道理而有過失的一方仍不悔改,必將責罰他們而后使他畏懼,由此,君主、長官、刑法、政令就產(chǎn)生了,所以彼此親近的人們便聚成一群。分為群體,以后爭斗的規(guī)模必然加大;爭斗的規(guī)模加大,就產(chǎn)生了用武力來鎮(zhèn)壓和用道德來安撫的統(tǒng)治方法。其中又有武力更強大、道德更高尚的人,各群體的首領(lǐng)就又去到他那里聽從他的命令,以安撫其部屬,于是產(chǎn)生了眾多的諸侯。諸侯之間相互爭斗,斗爭的規(guī)模就又擴大了。后來又出現(xiàn)了威德更高尚的人,眾諸侯又去聽從他的命令,以安定自己的封國,于是就產(chǎn)生了方伯、連帥一類的諸侯首領(lǐng)。這樣,方伯、連帥之間的相爭規(guī)模就又進一步擴大了。又出現(xiàn)了比方伯、連帥道德更高尚的人,方伯、連帥們又歸附于他而聽從他的命令,以安定他們的人民,然后天下會合,統(tǒng)一于一個天子了。所以,先有鄉(xiāng)里的長官而后有縣的長官,有了縣的長官之后才有諸侯,有了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了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上至天子,下至鄉(xiāng)里的長官,他們當中對百姓有恩德的人死了以后,大家必定擁護他們的后代而尊奉為領(lǐng)袖。所以,分封制不是圣人的個人意志,是形勢所造成的。

堯、舜、禹、湯的事離當前太久遠了,到了周代,文獻的記載才比較詳盡。周朝據(jù)有天下以后,把天下土地進行分封,設(shè)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諸侯。諸侯國如眾星羅列,布滿天下四方。他們尊奉周王室,就像車輪以車軸為中心,車輻條集中于車轂?zāi)菢印VT侯定時拜見天子,或在春天去朝見,或在秋天去朝見,或應(yīng)天子之召隨時前往,或數(shù)個諸侯聯(lián)合前去朝見;諸侯離開天子回到自己的封國,就成為周王室的守土之臣和保衛(wèi)朝廷的屏障。然而下傳到周夷王時,以前的禮制遭到破壞,損害了天子的尊嚴,夷王竟親自下堂去迎接諸侯。傳到周宣王時,他雖然具備復(fù)興國勢的德行,顯示了南征楚國、北伐狁的雄威,但他終究無力確立魯國君位的繼承人。周王朝衰落始于厲王、幽王,到周平王東遷洛邑,周天子已把自己降到了跟諸侯同等的地位了。自那以后,向周天子詢問九鼎重量企圖取代周朝的事出現(xiàn)了,放箭射中周天子肩膀的事出現(xiàn)了,伏擊綁架周天子使臣凡伯、脅迫周天子殺掉大夫萇弘的事也出現(xiàn)了。天下反常,人心悖謬,不再把天子當作天子。我認為周王朝喪失統(tǒng)治權(quán)很久了,只不過還在諸侯之上徒然留有一個空名而已。這難道不是諸侯的力量過分強大、形成尾大不掉的過失嗎?于是周朝分成了十二個諸侯國,合并為七個強國,天子的權(quán)力被分到由諸侯的家臣所建立的國家,周王朝被它所后封的秦國滅掉。可見周朝敗亡的最初的原因,就在于實行了分封制。

秦國統(tǒng)一天下后,分割原來諸侯國的屬地并設(shè)置郡縣,廢除了從侯服到衛(wèi)服的五等諸侯,取而代之的是郡守、縣令,憑借天下險要之處,建都在居高臨下的咸陽,控制全國,把整個國家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是秦朝的應(yīng)對得當之舉。穩(wěn)定不久就天下大亂,那是另有原因的。秦朝一再征發(fā)數(shù)以萬計的人去服勞役,政令、刑罰嚴酷苛刻,天下財物殆盡一空。于是那些扛著鋤頭木棍被責罰去守邊的人們,彼此交換個眼神就誠心地結(jié)為聯(lián)盟,大呼一聲便聚集成反秦的隊伍。當時只有反叛的百姓而沒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對秦王朝心懷怨恨,而有一定地位的官吏則對朝廷十分畏懼。天下百姓同心同力,殺死郡守,劫持縣令,聯(lián)合起來造反。秦王朝的過錯在于它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怨恨,而不是郡縣制的錯誤。

漢朝取得天下以后,為吸取秦亡的教訓(xùn),襲用了周朝的制度,劃分出一部分國家疆土用來分封同宗子弟和一些異姓功臣為王侯。沒過幾年,就出現(xiàn)了王侯叛亂的事,漢天子為平息叛亂而疲于奔命。高祖劉邦領(lǐng)兵討伐叛降匈奴的韓王信時,曾被匈奴軍隊在平城圍困了七天七夜,又在鎮(zhèn)壓淮南王英布的反叛時被飛箭射成重傷而致死,而后漢朝逐漸呈現(xiàn)衰落之勢,一直持續(xù)了三世之久。后來謀臣獻策,朝廷對諸侯王的封地及擁有的權(quán)勢加以離析、削弱,漢王朝才得以自保。不過,漢朝剛開始恢復(fù)分封制時,還有約占全國面積一半的地區(qū)實行的是郡縣制,當時只有諸侯反叛卻沒有郡縣反叛。秦朝創(chuàng)立的郡縣制的正確可行,也可由此得到證明了。對漢朝之后的創(chuàng)立帝業(yè)的人來說,郡縣制與分封制哪一種可取,哪一種不可取,即使再過百代,也是顯而易見的。

秦統(tǒng)一形勢圖

唐朝建國以后,設(shè)置州縣,任命州縣長官,這是唐王朝的明智之舉。但是仍有強悍奸猾的藩鎮(zhèn)不時起來作亂,為害地方。造成這種情況的過錯不在于建州立縣,問題在于兵制,當時只有反叛的藩鎮(zhèn)將領(lǐng)而沒有反叛的州縣長官。由此可見,州縣的設(shè)置,確實是不可改變的。

有人說:“分封制下的世襲諸侯,一定會把封地當作自家的私有產(chǎn)業(yè)盡心治理,把封國內(nèi)的百姓當作兒子一樣愛護,他們適應(yīng)當?shù)氐娘L俗,修明那里的政治,因此施行教化是很容易的。而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常懷有得過且過的心理,想的不過是官位升遷,哪里能把所管轄的地方治理得好呢?”我認為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周朝的歷史事實清楚地告訴我們:眾諸侯驕橫自大,貪財好戰(zhàn)??偠灾?,是政治混亂的國家多,治理得當?shù)膰疑?。方伯、連帥之類的諸侯首領(lǐng)不能改變各諸侯國腐敗的政治統(tǒng)治,天子也不能撤換不稱職的諸侯國的國君。真正能夠盡心治理封地和誠心愛護人民的諸侯,一百個當中找不出一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于實行了分封制,而不在于具體政治措施如何。周朝的情況就是如此。秦朝的歷史事實也明確地告訴我們:秦實行了治理人民的郡縣制,可是不把權(quán)力交付給郡縣,當時實際情況就是這樣。任命了能夠治理人民的郡守、縣令,他們卻無法行使郡守、縣令的職權(quán),當時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結(jié)果是所設(shè)置的郡縣作用無法正常發(fā)揮,郡縣長官無法施行其政治管理。再加上嚴酷的刑法,繁重的勞役,致使天下百姓心懷怨怒。造成這種局面的過錯在于統(tǒng)治策略有錯誤,而不在于郡縣制有什么不好。秦朝的情況就是如此。漢朝建國后,天子的統(tǒng)治命令可以在郡縣貫徹執(zhí)行,不能在諸侯國貫徹執(zhí)行,可以控制郡守、縣令,不能控制諸侯王。諸侯王就算是胡作非為,朝廷也無法改變這種狀況,諸侯國的人民就算是苦難深重,朝廷也不能解除他們的痛苦。等到諸侯王犯上作亂,而后才拘捕捉拿、流放外地,或者率領(lǐng)軍隊去將叛亂平定。當諸侯王叛亂的跡象不明顯的時候,盡管他們巧取豪奪謀財謀利,依仗權(quán)勢作威作福,對百姓極端殘暴,朝廷也拿他們沒有辦法。至于當時實行郡縣制的地方,可以說是治理得當而且社會安定。為什么這樣說呢?如漢文帝從田叔那里了解到高祖時被免官的孟舒德行很好,受到尊敬,從馮唐那里省悟到對守邊有功的魏尚判罰有失妥當,漢宣帝聽說黃霸執(zhí)法明察,辦事審慎,漢武帝看到汲黯為政簡靜,不苛政擾民,于是或?qū)⒔舆B遭貶的黃霸官復(fù)原職,或?qū)⒚鲜妗⑽荷兄匦缕鹩?,或?qū)⒂胁≡谏淼募橱鑫灾厝我园矒嶂卫硪环桨傩?。在實行郡縣制的地方,這是天子可以做到的??たh長官如有罪過,天子可以罷他官,郡縣長官有才能,天子可以獎賞他。早上任命了他,如有違逆越軌的行為,當天晚上就可以把他免職;晚上授予他官職,如果違法亂紀,第二天早晨就可以罷免他。假如漢王朝把全國城市鄉(xiāng)鎮(zhèn)的土地都分封給諸侯王,縱使他們欺害人民,朝廷對這種情況也只能焦慮擔憂罷了。在這種情況下,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難以施展,黃霸、汲黯的教化方式難以推行。朝廷公開批評、開導(dǎo)他們,他們當面恭敬應(yīng)允,但一轉(zhuǎn)身就又違法犯禁、我行我素了。朝廷如果下令削減他們的封地,他們就相互串通、訂立盟約、聯(lián)合密謀,然后就彼此呼應(yīng),對朝廷怒目相視,氣勢洶洶地發(fā)動叛亂;如果不鬧事,朝廷也只能削減他們一半封地,而另一半封地上的人民仍然受苦。與其這樣,為何不把諸侯王全部廢除而改為郡縣,以保全那里的百姓呢?漢朝的情況就是這樣?,F(xiàn)在國家全部實行郡縣制,并設(shè)立郡守、縣令,這種制度的不可改變是確定無疑的了。朝廷只要善于掌握兵權(quán),謹慎地選擇州縣長官,國家就可以治理好了。

有人又說:“夏、商、周、漢四代實行分封制而統(tǒng)治的時間都很長,秦朝實行郡縣制而統(tǒng)治的時間卻很短?!闭f這種話的,更加不是所謂懂得治理國家的人了。曹魏承接漢朝立國,仍然建立了封土賜爵的分封制,司馬晉繼承曹魏立國,分封制仍沿襲不改。而曹氏和司馬氏所建立的王朝都很快就衰敗了,沒聽說他們國運長久?,F(xiàn)在唐朝廢止了分封制,采用郡縣制,自開國至今將近二百年了,國家基業(yè)很鞏固,這與分封諸侯有什么關(guān)系呢?

西漢初年各封國圖

有人又認為:“商湯王和周武王都是圣王,他們都不改變分封制,本不該再來討論了?!边@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商湯王、周武王不廢除分封制,是迫不得已。因為商湯伐夏桀時有三千個諸侯歸附于商,商借助他們的力量才滅掉了夏,所以商湯王不能廢掉他們;周武王征伐商紂王時,歸附周的諸侯有八百個,周借助他們的力量才戰(zhàn)勝了商,所以周武王也不能廢掉諸侯。因循舊制以安定國家,沿用舊制以順應(yīng)習(xí)俗,這是商湯王、周武王迫于形勢而做出的決定。不得已而為之,就不是出于最大的公心,而是懷有偏私之心,因為諸侯曾為自己出過力,想利用他們來守衛(wèi)保護自己的子孫后代。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從郡縣制本身來說,這是最大的公了,但就動機來看,則是為私的,是想利用郡縣制造就皇帝個人的權(quán)威,使天下人都服從自己的統(tǒng)治。不過,天下為公在行政制度上有所體現(xiàn)是從秦朝開始的。

天下的通理是,把國家治理好了,才能得民心。讓賢能的人居上位,不賢的人居下位,然后國家才可以治理好。分封制度下的統(tǒng)治者,是諸侯王一代繼承一代的統(tǒng)治下去。這種世襲的統(tǒng)治者,在上位的果真就是賢能的嗎?在下位的果真就是不賢的嗎?那么老百姓是得到太平還是會遭逢禍亂,就無法知道了。諸侯王為了鞏固他們的政權(quán),就必須統(tǒng)一人民的認識,由世襲的大夫統(tǒng)治著世襲領(lǐng)地,以至于把封地內(nèi)的土地都分光了。即使圣賢生在那個時代,也不能為人民立功立德。這都是分封制所造成的后果,哪里是圣人創(chuàng)立的制度使它這樣的呢!所以我說:“分封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勢發(fā)展所決定的?!?/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