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書前言
宋以朗
我父母宋淇、鄺文美跟張愛玲于一九五二年底在美國新聞處相識,從此成為她“最好的朋友”(語見一九五七年二月二日張愛玲致鄺文美、宋淇書)。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日,在寫給皇冠編輯方麗婉的信中,宋淇談及結(jié)識張愛玲的經(jīng)過:
我入美新處譯書部任職,系受特殊禮聘,講明自一九五一年起為期一年,當(dāng)時和文化部主任Richard M.McCarthy(麥君)合作整頓了無生氣的譯書部(五年一本書沒出)。在任內(nèi)我大事提高稿費五、六倍,戔戔之?dāng)?shù)永遠(yuǎn)請不動好手。找到合適的書后,我先后請到夏濟(jì)安、夏志清、徐誠斌主教(那時還沒有去意大利攻讀神學(xué))、湯新楣等名家助陣。不久接到華盛頓新聞總署來電通知取得海明威《老人與海》中文版權(quán),他和我商量如何處理。我們同意一定要隆重其事,遂登報公開征求翻譯人選,應(yīng)征的人不計其數(shù),最后名單上赫然為張愛玲。我們約她來談話,印象深刻,英文有英國腔,說得很慢,很得體,遂決定交由她翻譯。其時愛玲正在用英文寫《秧歌》,她拿了幾章來,麥君大為心折,催她早日完稿,并代她在美物色到一位女經(jīng)紀(jì),很快找到大出版商Scribner接受出版,大家都為她高興。
盡管是無所不談的知己,宋淇和鄺文美一向不愿意“挾愛玲以自重”(語見一九八七年三月九日宋淇致皇冠總編輯陳華書),所以交往四十多年,絕不隨便向人提及張愛玲,而公開寫她的文章也只有寥寥數(shù)篇,而每一篇都是為了張愛玲而寫(請參看本書各文前的引言),它們包括:一九五七年的《我所認(rèn)識的張愛玲》、一九七六年三月的《私語張愛玲》,及一九七六年十二月的《張愛玲語錄》。由于他們的低調(diào),一般讀者就只知道張愛玲跟姑姑、炎櫻關(guān)系親密,卻忽略了在她下半生,鄺文美才是她最好的朋友,而彼此書信來往也最頻繁。正因為他們?nèi)擞兄@樣密切的關(guān)系,我們?nèi)粝胪ㄟ^張愛玲本人的文字、角度去了解其下半生,這批書信就順理成章成為關(guān)鍵。
一九五五年十月廿五日,張愛玲才離港不久便給鄺文美寫信,訴說別后的傷感:
在上船那天,直到最后一剎那我并沒有覺得難過,只覺得忙亂和抱歉。直到你們一轉(zhuǎn)背走了的時候,才突然好像轟然一聲天塌了下來一樣,腦子里還是很冷靜&detached[和疏離],但是喉嚨堵住了,眼淚流個不停。事實是自從認(rèn)識你以來,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絕對沒有那樣的妄想,以為還會結(jié)交到像你這樣的朋友,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沒有這樣的人。
以后的半生緣,主要便靠書信維系。一九九二年二月廿五日,張愛玲隨函附上遺囑,交代把遺產(chǎn)都給予我父母;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二日,張又來函道(文中的“Mae”就是鄺文美):
前兩天大概因為在寫過去的事勾起回憶,又在腦子里向Mae解釋些事,(隔了這些年,還是只要是腦子里的大段獨白,永遠(yuǎn)是對Mae說的。以前也從來沒第二個人可告訴。我姑姑說我事無大小都不必要地secretive[遮遮掩掩]。)倒就收到Mae的信。
可見這個“最好的朋友”,從來沒有被張愛玲淡忘,而他們在文字上或心靈上的聯(lián)系也確是至死方休。
他們這段歷時四十多年的深厚情誼,素來只是默存于心,以致一般人都不大明了。出版本書的目的,正是要彌補(bǔ)這片空白。上述三篇由宋淇、鄺文美所撰的文章,就是此書的首三部分。盡管它們都曾經(jīng)發(fā)表,無奈知者不多,流通不廣,故全數(shù)收錄于此。還有一點值得留意,就是三篇文章只概括了這段友情的頭二十年,至于一九七六年后,彼此尚有二十年交往,宋、鄺二人便再無片言只語發(fā)表。所以我決定從家藏檔案中——即張愛玲與我父母間的往來信件,計有六百多封,一千四百余頁,超過四十萬字——編錄部分書信,成為此書的第四部分:選取的信札始于一九五五年張愛玲赴美,至一九九五年她逝世而止,涵蓋了他們交往的各個時期,而所編選的內(nèi)容都以反映彼此友情為主,類似本書的其余三部分。通過這些不同時期的文章及信札,希望能較完整地把他們仨的友誼發(fā)展,向一般讀者及張愛玲研究者交代清楚。另外全書中偶有中美夾雜,為方便讀者,我盡量添上中譯,附于原文之旁,標(biāo)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因本書重點是張愛玲與我父母間的友誼,取材所限,故一般有關(guān)張愛玲創(chuàng)作、生活等的信札,都沒有收錄在內(nèi)(詳見本書第四部分的引言)。他們的書信全集正在整理,將于日后完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