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根正苗直色愈紅

忠魂: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李培斌紀實 作者:聶還貴 著


盛夏時節(jié),陽高處處紅杏滿樹,若金玉瑪瑙綴掛枝頭。每一顆杏兒,都經(jīng)歷了在風(fēng)雨中由青綠到紅亮的成熟,并將風(fēng)雨釀成了沁心的芬芳與甜美。

李培斌說:“不為老百姓著想,不為老百姓辦事,就不配做共產(chǎn)黨員!”

“紅杏枝頭春意鬧”;“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陽高縣是杏樹大縣,春天白絨絨的杏花漫山遍野,“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花你就白”;夏天金紅的果實掛滿枝頭,“千朵萬朵壓枝低”;秋天紅葉如燃,“霜重色愈濃”。

詩意地說,人也是一種行走的植物,與大豆高粱一樣,需要吸吮空氣、陽光和水的養(yǎng)分。每個人性格的拼圖里,總是閃耀著生你養(yǎng)你那一方水土的色彩。

天地間沒有一朵杏花,沒有一枚紅杏,甚至沒有一片杏葉是相同的。李培斌之所以成為李培斌,其人格形成史的字里行間,烙印著他家庭出身和生長環(huán)境的清晰痕跡。

1965年9月,李培斌出生于陽高縣趙石莊村。

陽高縣歷史幽深,文化光燦。其曾為古代高柳縣治所,趙武靈王20年(公元前306年),在此置高柳縣,屬代郡。《山海經(jīng)》記載:“雁門水(今陽高黑水河)東南流經(jīng)高柳縣故城北。”西漢時高柳縣屬并州刺史部代郡(治所桑干);東漢將代郡由桑干遷至高柳;北魏孝文帝太和17年(公元493年),高柳郡領(lǐng)高柳、安陽(今河北陽原縣)兩縣。

陽高自古為軍事要地,境內(nèi)白登山,曾上演過著名的白登之戰(zhàn):“匈奴冒頓殺父自立為單于,東滅東胡,西逐月氏,南并樓煩,遂侵燕代?!睗h高祖劉邦聞之,沖冠一怒,親率大軍,北征匈奴,反被冒頓單于圍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幸得謀臣陳平施以和親之策,換來劉邦及漢軍兵不血刃,班師還朝。

后人有詩評點:漢帝西征陷虜塵,一朝解圍議和親?;呐_猶有白登名,一望龍沙萬里明。尚想精兵圍漢帝,翻憐奇計出陳平。

有時光靠愛心、熱心是不夠的,還得需要為群眾辦實事的誠心,群眾才會滿意順心。除了愛心、熱心、誠心,我想為群眾辦好事,更需要的是真心。/摘自《李培斌日記》

白登山,遂因“白登之戰(zhàn)”而聲名遠播,光照史冊。唐代李商隱有詩寫道:夜卷牙旗千帳雪,朝飛羽騎一河冰。蕃兒襁負來青冢,狄女壺漿出白登。

趙石莊村,南界桑干河,北臨大泉山。村子?xùn)|沿幾公里,即是著名許家窯古人類古文化遺址和漢墓群遺址。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文明的霞彩,就在這片土地流光若水,留下燦爛歷史文化腳印。

1974年,許家窯人“現(xiàn)身”,確立了遠古人類生息的又一時空坐標。據(jù)專家考證,陽高縣許家窯,乃中國早期智人化石出土之鄉(xiāng)。

許家窯遺址,定格著北京猿人后裔中的一支,遷徙到此茹毛飲血、結(jié)繩記事的場景。約10萬年之前,“北京人”遷徙西進,遇漫漫大同湖水阻隔,遂定居于此,衍生出后裔“許家窯人”。

擁有數(shù)百萬年存在史的大同湖,后因地殼變動,湖水于數(shù)萬年前漸然消失。而作為形成大同湖重要水源之一的桑干河,至今依然金光閃閃,橫貫內(nèi)外長城之間的紫塞高原,像一匹草原駿馬,時而揚鬃奔騰,呼嘯雷鳴;時而淺草馬蹄,如歌行板。

桑干河的源頭,分別為山西北部寧武管涔山的恢河和左云截口山的源子河,恢河與源子河于朔州馬邑村匯合,被稱為桑干河。

紅霞,像一朵碩大的杏花,在桑干河金色的枝條上燦然綻放。河水被點燃,波光熠熠閃耀,像一條垂天而降的古色絲綢躍然舞動。

古老文明的桑干河流域,是人類神圣發(fā)祥地之一,被尊稱為“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圣地”、“東亞地區(qū)人類文化的搖籃”、“東亞的奧杜韋峽谷(奧杜韋峽谷橫亙坦桑尼亞境內(nèi),系分布于非洲大陸的舊石器早期文化)”。全國舊石器時代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遺址,散落于桑干河流域;一百萬年以上早期人類文化遺址中,有40多處集聚分布在桑干河流域中部。

唐代有詩人作《渡桑干》:“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彼未娙颂K轍《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渡桑干》,工筆了一幅桑干河流域和平風(fēng)情圖:

“北渡桑干冰欲結(jié),心畏穹廬三尺雪;南渡桑干風(fēng)始和,冰開易水應(yīng)生波……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話白溝一惆悵?!?/p>

桑干河流經(jīng)大同市至陽高縣,進入河北省張家口境內(nèi),與洋河匯合后稱永定河,穿過官廳水庫與海河,深情注入黃海的大海灣——渤海。桑干河,又因丁玲曾獲斯大林文學(xué)獎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涓涓不息地涌流在人們的閱讀視野里。

趙石莊村以一座古村落的滄桑和深蘊,與陽高厚重的歷史人文積淀相輝映。

相傳,村子曾為金人和蒙古人的放馬場或草料場,初名就叫趙石場。其不僅是歷史悠久的村莊,也是一個文氣濃厚的村子。李培斌小的時候,村里建筑有四大天王廟:老爺廟、大仙廟、奶奶廟、龍神廟。清代康熙年間,該村的蘭氏家族,曾出過兩個舉人。至今,一座古城堡的東堡門,保存完好。幾通字跡歷歷的石碑,一柱雕飾圖案精美的拴馬樁,訴說著逝去的光榮與驕傲。

“從小巷里走出來,轉(zhuǎn)到村子的中心,這里有一個小學(xué)校,它占了全村最好的一棟房子,是從前的龍王廟。這小學(xué)校里常常傳出來嘹亮的整齊的歌聲,傳出來歡笑,只有天黑了才會停止活躍。學(xué)校門外有兩棵大樹,樹下有些不規(guī)則的石凳,常有人來歇涼,抽煙。女人們就坐在遠點的地方納鞋底,或者就只抱著她們的孩子。學(xué)校對面的空場上,有一個四方大平臺,這原來是一個戲臺,現(xiàn)在拆成了這個樣子。它前面也有兩棵大槐樹,兩棵樹上邊交織著,密密的葉子,天然的替這臺前搭了一個涼棚。這邊樹底下也常歇下來一兩副貨郎擔,或是賣西瓜的……”這是丁玲筆下的桑干河兩岸人們的生活場景,分明就是李培斌童年時家鄉(xiāng)趙石莊的素描或剪影。

再貧窮,也要讓孩子讀書,多富裕,也不忘讓子孫上學(xué);家中要和睦,鄰里要相敬;知書識禮,注重名譽……村里代代相傳的價值觀,在李培斌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記。

盛夏時節(jié),陽高縣處處紅杏滿樹,若金玉瑪瑙綴掛枝頭。每一顆杏兒,都經(jīng)歷了在風(fēng)雨中由青綠到紅亮的成熟,并將風(fēng)雨釀成了沁心的芬芳與甜美。

丁玲在談到《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主人公時說:“他們可以逐漸成為了不起的人,他們不可能一眨眼就成為英雄。但他們的確是在土改初期走在最前邊的人,在那個時候?qū)嵲谑遣豢啥嗟玫娜??!?/p>

英雄總是一定時代的英雄;英雄不是一開始就是英雄,而是像樹木一樣,一節(jié)節(jié)成長起來的;英雄首先是人,具有人的喜怒哀樂。

他風(fēng)風(fēng)雨雨奔波在田間地頭,出沒在農(nóng)家的院落炕頭,深深印刻在百姓心頭。

面對幻彩紛繁的世界,恒泰地保持一種生活定力,需要努力,需要智慧,需要勇氣。李培斌是一個定力如山的人。他的定力,來自對信念的堅守。

趙石莊不是丁玲筆下的“暖水屯”村,但李培斌的爺爺李元祥、父親李果以及李培斌,卻像《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里的主人公“張裕民”一樣,既“了不起”,更“不可多得”。而且,他們不是小說里的人物,卻是走過當代現(xiàn)實大地、把音容笑貌留在人間的英雄。

陽高縣退休教師謝寰在一首悼念李培斌的詩中這樣寫道:

培斌爺爺老革命,

解放戰(zhàn)爭立過功。

抗美援朝跨過江,

德高望重人稱頌;

父親曾任村支書,

心里時刻有群眾。

為官清廉家風(fēng)純,

習(xí)染子女品德正。

李培斌的母親說:“二明虎爺爺、二明虎爹,還有二明虎,他們祖孫三人都一個樣。長得像,脾性像,就連心里想的也像……”

李元祥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是一位老黨員,共和國功臣。然而他復(fù)員的選擇,是回村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

為了不給國家添麻煩,為了不在鄉(xiāng)親們那里留下什么特殊身份的印象,李元祥把在部隊立功受獎的光榮歷史,悄悄埋在心底,就像村西頭那株百年老槐樹,把粗壯的根子,默默地扎在泥土里。即使腰部那一道長長的老樹根一樣的疤痕,也只是有一次沒防住,讓孫子二明虎偷偷看到了。而那傷疤后面的故事,孫子像繩子一樣纏著問他,他卻岔開了話題沒有講,成為永遠的一個謎,就像村西頭那株老槐樹的隱秘來歷。

奉獻讓人生變得精彩,擔當讓精神走向崇高。什么叫責(zé)任?擔當就是最大的責(zé)任。什么是信任?群眾的期盼就是最大的信任。

縣民政局同志找上門,問有什么困難,他說沒有。日后要是有了難處,我就去找你們。三言兩語,把人打發(fā)走了。

后來,村里人選他當了村干部,他依然手不離彎鉤鉤的鋤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腳不離田壟地埂,自食其力一輩子。

趙石莊村向北走,約20公里,便是大泉山。

大泉山,一座20世紀50年代響徹祖國大江南北的山的名字。

1955年,主編《中國農(nóng)村的社會主義運動高潮》一書的毛澤東,因一篇來自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的調(diào)查報告,興奮不已,他不僅親筆將該報告題目改為《看,大泉山變了樣子!》,并揮毫批注了一段按語:“很高興地看完了這一篇好文章。有了這樣一個典型例子,整個華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問題的地方,都可以照樣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了……”

大泉山由此蜚聲全國,成為中國農(nóng)業(yè)戰(zhàn)線一面迎風(fēng)飄揚的紅旗。

花動一山春色,花香引得蝴蝶來。全國陸續(xù)有23個省、市、自治區(qū)的數(shù)十萬人,前來參觀學(xué)習(xí)。蘇聯(lián)、美國的水利水保專家與貴賓遠涉重洋,也來探寶取經(jīng)。

大泉山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城南十余公里處,海拔1200米。其本為一座溝壑縱橫的荒山禿嶺,20世紀50年代初,大泉山下的共產(chǎn)黨員高進才,帶領(lǐng)村民披星戴月,艱苦奮斗,一把汗、一手泡地硬是讓昔日荒涼的大泉山,換上了“綠樹成蔭,花果滿山”的新裝。

1952年秋,大泉山人為抗美援朝將士捐獻土豆5000斤。

1956年7月,高進才赴京出席全國水土保持會議,受到表彰,成為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后又當選為第二屆、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黨的九大代表。

活生生的身邊人、身邊事,燭照般鮮活地教育身邊人;身邊的榜樣,可感可觸,像正午的陽光迎面直射,生發(fā)出更強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責(zé)任重于泰山,信任勝似黃金。奔走在市井小巷的李培斌,高揚生命的音符和旋律,唱響一曲感天動地的奉獻之歌。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在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李元祥帶著趙石莊村的干部,去大泉山觀摩求教,與大泉山人同吃同住同心干。懷揣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李元祥與高進才,遂結(jié)下了深厚友情,先前熟識,日后成為了更要好的朋友。

大泉山共產(chǎn)黨人治理荒山,建設(shè)美麗家園的英雄事跡,是李元祥講給李培斌聽的最多的故事。李元祥講得神采飛揚,李培斌聽得心潮澎湃。

人大代表、九大代表,少年時代的李培斌聽了,懵懂不解,但他從爺爺莊嚴激奮的眼神里,讀出了無比神圣和崇高的意義。大泉山人是身邊的英雄,是人生的榜樣,做人就要做這樣的人!

李培斌的父親李果,像李元祥一樣,早早就入了黨。他為人正派,樂于助人,從村支委到支書,當了30多年的村干部。為村集體經(jīng)濟,他舍身忘己;為左鄰右舍,他掏心掏肺。冒雨澆地,下夜護田,硬是累下一身病。

李培斌清晰記得,有一天夜半,他被一陣紛沓的腳步聲和嘈雜聲驚醒,爬起來一看,父親被幾個鄉(xiāng)親背著,放到窯洞的土炕上。

原來,村支書的李果帶頭吃住在村水利工地,由于過度疲勞,暈倒在現(xiàn)場,被及時搶救過來??墒?,只隔了一天,李果就扛一把鐵锨,背一袋干糧,又走向了工地……

李培斌說到自己甘愿獻身司法事業(yè)時,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色:“我做這份工作是有遺傳基因的,我爺爺和父親都做過村干部。在我的記憶中,他們經(jīng)常幫助鄉(xiāng)鄰們解決糾紛。我當時就朦朦朧朧地想,長大也要像他們那樣。”

春蠶一心吐作絲,

換得人間暖意濃。

莫道英靈御風(fēng)去,

忠魂依舊守蒼生。

爺爺,父親,以及高進才,留給李培斌最可寶貴的財富,不是金錢,不是物質(zhì),而是他們聽黨的話、堅定不移跟黨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崇高精神。

先時,李培斌在村里讀小學(xué),1982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陽高縣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中學(xué),1984年7月畢業(yè)參加工作,做了一名友宰鎮(zhèn)的果樹技術(shù)員。

在鉆研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的同時,村里誰家吵鬧打騰,李培斌都愛管閑事,喜歡幫助斷個理,說個情。他不僅擁有一片善良的心地和一懷質(zhì)樸的情愫,而且也初步顯露出善于用語言與人溝通的長處。

話是開心的鑰匙,情是暖心的爐火;好言相勸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些民間流傳的通俗的道理,李培斌打小就耳熟能詳,默記在心。

兩年后他調(diào)至馬家皂鄉(xiāng)任農(nóng)技員兼司法助理員,不久接任馬家皂鄉(xiāng)司法所所長。為人正氣,辦事公道,說話受聽,入情入理,善于打開人的心結(jié),讓沒理的心服口服,有理的甘讓三分,哭鬧的破涕為笑,無理取鬧的羞愧無語,是他工作的一幅動態(tài)畫像。

行行出狀元,事事有彩頭。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培斌做調(diào)解糾紛工作做得出了名,被譽為“金牌”司法員,三村五地的鄉(xiāng)親們都親切地喊他“李司法”。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高濤,曾為馬家皂鄉(xiāng)的黨委書記,是李培斌的入黨介紹人。他看上去很有文氣,戴個樣式老舊的眼鏡,鏡片很厚。李培斌殉職的噩耗傳到他耳朵里,他曾不顧年邁,讓兒子開車拉著他,親自去市里參加李培斌的吊唁。之后,每每說起李培斌,兩只很厚的鏡片后,一雙眼睛總是潮濕潮濕的。

高濤眼睛潮潮地說,李培斌的感人事跡很多,像夏天時院子里樹上掛滿的大紅杏,三天三夜也摘不過來,說不完。

1989年10月18日,大同縣與陽高縣之間發(fā)生了6.1級地震,稱為大陽地震。震害波及4個縣20個鄉(xiāng)鎮(zhèn),震區(qū)人民遭受嚴重損失??h鄉(xiāng)及時選派一批骨干力量到震區(qū)幫助抗震救災(zāi),李培斌積極要求參加,被派到了受災(zāi)更為嚴重的安家皂村。

他挨家挨戶精準排查,誰家房屋塌了,誰家墻裂縫了,誰家有人受了什么傷,一一登記在本子上。他把媳婦和剛剛兩歲的女兒,安頓在臨時租的屬于“危房”的一間小窯洞,自己三個月守在村委會院子臨時搭建的帳篷里,懷抱一個大喇叭,晚上穿著衣服打個盹,稍有情況,就馬上跳起來,抱著大喇叭走街串巷地喊話。

抗震救災(zāi)日子里的一天夜半,睡夢中,李培斌忽然聽得有人喊:失火了,失火了……他抱著大喇叭,撒開腿就往失火人家跑。火勢很猛,濃煙刺鼻。原來是院子里堆放的玉米桿著了火,一個老大爺在哭叫:我的小平車,我的小平車,它是我的命根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