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中央決定

當機立斷:新中國經(jīng)濟戰(zhàn)線的第二大戰(zhàn)役 作者:鄭明武 編


一、中央決定

●毛澤東指出:“由陳云負責起草《關于召開全國糧食緊急會議的通知》,由小平同志負責起草決議,迅速召開全國糧食會議,把這一方案付諸實施?!?/p>

●在會上,村干部不斷地動員大家說:“同志們,大家認呀!”

●陳云坦率地說:“我現(xiàn)在是挑著一擔炸藥,前面是黑色炸藥,后面是黃色炸藥。兩個中間要選一個,都是危險家伙?!?/p>

毛澤東要求解決糧食問題

1953年10月1日,國慶之夜,舉行了國慶4周年大閱兵后的天安門廣場,又恢復往日的寧靜。

此刻,在天安門城樓會見廳里,毛澤東、周恩來、陳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正在這里商討國事。

在這次商討國事中,陳云把實行糧食征購和配給的想法,向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和盤托出,經(jīng)過討論,陳云的想法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于是,毛澤東當即拍板定案,并指出:

由陳云負責起草《關于召開全國糧食緊急會議的通知》。由小平同志負責起草決議,迅速召開全國糧食會議,把這一方案付諸實施。

由于情勢緊急,不能拖延,從天安門城樓回來后,陳云連夜起草了會議通知,并于10月2日凌晨送到毛澤東處。

毛澤東迅即對陳云起草的通知做修改,并決定于當日19時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

對此問題中央之所以如此緊迫,是因為當時在全國各地對糧食大搶購之風盛行。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耕地相對不足的國家。糧食問題是歷代政府都面臨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伊始,糧食產需矛盾、供求矛盾就十分突出。建國初期的幾次劇烈的物價波動,都與糧食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

經(jīng)過土地改革和幾年的經(jīng)濟恢復,這一矛盾雖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

1953年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建設開始以后,糧食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當時糧食自由市場存在,社會上一些糧食投機商利用尖銳的糧食產需矛盾,興風作浪,搶購糧食,與國營糧食部門爭奪市場。

以下是幾個搶購糧食大畫面:

1952年12月18日到22日,5天內,江西省吉安市上市的稻谷全被私商收去。

……

1953年,江蘇省徐州各縣,不法私商趕來搶購。他們勾結當?shù)丶Z商和糧販子,深入農村搶購。其中王雨農在邳縣、新沂等縣的集鎮(zhèn)上安排10多家“代理店”,搶購黃豆50多萬斤;陳生則用抬高價格的辦法,一次就搶購黃豆6萬多斤。

……

1953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湖北省潛江縣腰河鄉(xiāng)被私商買去青苗谷13萬多斤;浙江省溫州專署糧食局在溫州蒲江鄉(xiāng)36個村調研,有74%的農民賣了青苗或禾花谷。

這種糧食投機市場的存在,嚴重地干擾國家糧食購銷計劃的實現(xiàn),導致糧食產需矛盾更加尖銳。

由于1953年小麥受災,預計減產70億斤,加上廣大農民因災產生有糧惜售思想,預計夏糧征收和收購都將大大減少。

全國糧食形勢相當嚴峻!全國財經(jīng)會議的糧食組集中討論了糧食供銷形勢,得出的結論是,問題很大,辦法不多,難以為繼。

糧食形勢如此嚴峻,解決糧食問題,在當時已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極為重大的任務。

1953年,全國糧食形勢進一步嚴峻,毛澤東要求當時充當中國經(jīng)濟領導機關的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簡稱中財委),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糧食問題。

在當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財經(jīng)委員會主任陳云,因病在外地休養(yǎng),中財委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但一時沒有拿出可行的辦法。

陳云提出解決糧食的方案

1953年6月23日,周恩來給在浙江莫干山療養(yǎng)的陳云拍了一封電報:

3年來,在糧食問題上采取慎重政策,由中央統(tǒng)一集中管理,得以渡過難關。自下半年以來,由于疏忽,加以今年部分地區(qū)發(fā)生災荒,致糧食緊張。今后若干年,此基本情況尚難改變。會議中仍有改變管理與供應制度的提議,同時亦有主張維持原辦法,可略增加地方機動之數(shù)者。

……

此事關系頗大,你過去考慮過深,請?zhí)岢鲆庖?,以便中央通盤考慮做出決定。

接到周恩來的電報后,陳云非常重視,一邊向中央表示他的初步構想,一邊積極思考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辦法。

7月,陳云結束了在外地的因病休養(yǎng),回到北京參加全國財經(jīng)會議。

會后,陳云遵照中央的指示,全力以赴調研如何解決糧食搶購問題。

經(jīng)過調研和多方討論,陳云提出了解決當時糧食問題的8種方案。反復對比篩選以后,其中的7個方案被否定了。它們是:

第一,只配不征。就是只在城市配給,農村不征購。因為在農村里工作的干部聽到“征”字就害怕,說在農村征購是不是可以慢一點。

如果實行這個辦法,那只是關了一個門。就是說,我們在城市里搞配給,只準一個人買多少,不準囤積,也不準拿到鄉(xiāng)下去。

這樣農民看到政府在城市配給,他就會說:“?。∧闳鄙偌Z食,老子不賣?!?/p>

所以,如果只在城市配給,在農村中不征購,我們就會買不到糧食。

第二,只征不配。這種方式在城市里工作的干部歡迎。他們說:“農村征購是要的,城市配給可以慢一點?!?/p>

日本帝國主義搞了一下配給,國民黨也搞得天翻地覆,現(xiàn)在又搞配給,城市人一聽“配給”就頭痛。

但如果只在農村里征購,在城市里不配給,結果一定會邊征邊漏。政府在農村里征購,換給農民鈔票,農民拿到鈔票以后,轉身就可以再跑到城里糧食公司把糧食買回去。

第三,原封不動。所謂原封不動,就是照當時那樣的辦法,自由買賣,這個辦法的結果必亂無疑。

有人說:“亂就亂吧,亂一年就不得了嗎?亂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就翻了嗎?”

陳云認為:亂一年要考慮亂到什么程度,要把亂的利害與征購糧食比較一下,如果亂的害處大,就不如搞征購。如果等到亂了一年,再來搞征購就晚了。

第四,臨渴掘井。就是先自由購買,到實在沒有辦法了再來抓大頭,搞征購。這樣辦行不通,道理很簡單,到買不到糧食的時候,城市的自由供應也就無法繼續(xù)了,那時,到哪去買糧?

第五,動員認購。這個辦法以前東北做過。在東北做動員認購時,就是上面有個控制數(shù)字,交到省,省到縣,縣到區(qū),區(qū)到支部。

然后支部就開會,負責落實。

在會上,村干部要不斷地動員大家說:“同志們,大家認呀!”

很多村民都低下頭。

村民說一個數(shù),干部就說:“不夠,再加!”

村民再說一個數(shù),干部看看還不夠,就說:“不夠,再加?!?/p>

總之,不加夠就不散會。這個辦法叫強迫而不命令,顯然新生的人民政府不能這樣做,也非長久之計。

第六,合同預購。當時有人說:“棉花訂了預購合同,我們就買到了一些?!?/p>

對此,陳云認為:棉花之所以能買到,不一定是合同預購的功勞。最重要的還是棉花收得多。我們一年需要的棉花是1300萬擔,而農民一年收獲量是2000萬擔。如果棉花收少了,我看合同預購也不一定能收到。如果農民現(xiàn)在收的糧食多了七八百億斤,他也會趕緊賣的,問題是現(xiàn)在糧食缺乏。

顯然,定了預購合同農民也不一定賣,合同預購也不能解決當時的糧食問題。

第七,各行其是。也就是各地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實行不同的糧食政策。這樣做如果不妨礙其他地方是可以的,但問題是各地的方法必定會相互影響。

既然前面7個方案都不行,最后剩下可選擇的就只有既統(tǒng)又配,即在農村征購,在城市配給。

在當時,陳云還形象地把糧食問題比喻成挑著一擔炸藥,前面是黑色炸藥,后面是黃色炸藥。如果搞不到糧食,整個市場就要波動;如果采取征購的辦法,農民又可能造反。兩個中間要選一個,都是危險家伙。

于是,后來關于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實施背景就有了“一擔炸藥,八種選擇”的說法。

對于這第八個方案,陳云也是比較猶豫的。

為此,陳云打電話給在外調研的時任中財委副主任薄一波,征求薄一波的意見。薄一波表示贊同。

經(jīng)過廣泛征求意見,反復權衡,陳云認為,沒有別的選擇,唯一的辦法就是實行糧食征購和配給。

于是,在1953年的國慶之夜,陳云在天安門的城樓上,向中共中央和盤托出了他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計劃,并得到了中央的認可。

10月2日,由毛澤東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

由于事先已做過周密的調查研究,陳云在報告中提出的在農村實行征購,在城市實行配給的辦法,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但是,對于能否在1953年開始收購,大家都有些猶豫,因為公糧馬上就要開始征了,時間上怕是來不及了。

正當大家為能否在1953年開始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問題爭執(zhí)不下時,時任副總理兼財經(jīng)委員會副主任的鄧小平機智地提出:把征收公糧的時間推遲一點,征購和征收公糧一起實行。

該意見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

在會議最后,毛澤東發(fā)言明確表示贊成陳云同志的報告,他說:

贊成陳云同志的報告,詳細辦法以后討論。糧食問題采取統(tǒng)購統(tǒng)銷這樣的措施是否遲了一步,將來再看,也許不遲。從現(xiàn)在起到11月中或11月底作準備,從12月到明年1月征糧、購糧同時進行。因此,征糧的布置要推遲一個月。這也是要打一仗,一面是對出糧的,一面是對吃糧的,不能打無準備之仗,要充分準備,緊

急動員。

這次政治局會議還通過了陳云起草的召開全國糧食緊急會議的通知。通知指出:

從根本上找出辦法來解決糧食問題,是全黨刻不容緩的任務。

通知還規(guī)定華東局譚震林,中南局李先念,華北局劉瀾濤、劉秀峰,西南局李井泉,西北局馬明芳,必須參加會議。

中央決定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

1953年10月10日,全國糧食會議在北京召開。

根據(jù)10月2日政治局擴大會議的通知要求,此次會議被定為“緊急”會議。但是,為了保密,以免引起恐慌,這次會議對外未用“緊急”二字。

在會上,陳云作了《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報告。

在報告中,陳云首先向大家說明了當前在糧食問題上面臨的危急情況,以及糧食問題涉及的4種關系。即:國家與消費者的關系、國家與商人的關系、中央與地方和地方與地方的關系。

陳云指出:

現(xiàn)在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實行征購,一個是不實行征購。如果不實行,糧食會出亂子,市場會混亂;如果實行,農村里會出小亂子,甚至出大亂子。我們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跟農民結成了緊密的關系,如果我們大家下決心,努一把力,把工作搞好,也許農村的亂子會出得小一點。而且,這是一個長遠的大計,只要我們的農業(yè)生產沒有很大提高,這一條路總是要走的。

接著,陳云明確地對大家說:“要處理好這4種關系,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在農村實行征購,在城市實行配給?!?/p>

對此,有些同志表達了擔心:“這樣的辦法太激烈了,征購這個名詞聽起來也很嚇人,如果能通過自由購買買到糧食,最好不用這個辦法?!?/p>

面對同志們的擔心,陳云坦率地說:“400億斤糧食可不可以采取自由購買的辦法?我說,如果采取自由購買的辦法能夠買到這些糧食的話,我是求之不得的。”

停頓了一下,陳云又接著說:“我這個人屬于溫和派,不屬于激烈派,總是希望抵抗少一點?!?/p>

聽到此,很多與會代表都為陳云的幽默說法所打動,頓時,會場響起了一片笑聲。

但是,陳云并沒有笑,反而顯得臉色凝重,他繼續(xù)說道:“所以,如果采取自由收購的辦法,能夠買到的話,我是求之不得的。但問題是買不到的。如果今天說可以買到,到時候買不到,我可以肯定地講,糧食市場一定要混亂。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p>

陳云的坦率贏得了大家的理解,為了解決問題,有同志又問:“別的辦法還有沒有?是不是還可以想一想別的辦法。”

對此,陳云耐心地回答說:“同志們,我告訴你們,我想過了,開始從改良主義想起,想了好久改良主義的辦法,最后還是想到了這個最徹底的辦法?!?/p>

對于決定實行的最后一個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方案,陳云也是有顧慮的。他說:“又征又配,農村征購,城市配給,硬家伙。我這個人膽子小,有一點怕。我跟毛主席講,我怕開除黨籍,20多年了,搞不好就搞翻了。城市里的人都要配給,農村里的人都要征購,所以,這件事情跟每一個中國的老百姓都有關系。財經(jīng)會議剛開過,如果這個事情出了毛病,翻了車,比新稅制翻車要厲害得多。”

當然有些同志擔心,統(tǒng)購統(tǒng)銷這個辦法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甚至擔心在農村工作的同志會挨農民的扁擔。

對此,最后陳云痛心地說:“回過頭來想一想,不這樣做怎么辦?如果不這樣做,那我們就要恢復到大清帝國、北洋軍閥、國民黨的那個辦法。就是進口糧食,向美國、向加拿大、向澳洲買糧食,買麥子。一年進口300萬噸。我們的外匯有多少呢?向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向香港出口的青菜、豬鬃、大豆,加上僑匯,總計不過3億美金,大概能買300萬噸糧食?!?/p>

陳云掃視了一下會場,接著說:“如果把這些錢買了糧食,那我們就不要建設了,機器也不要搞了,工業(yè)也不要搞了。那時也有一種后果,我們也要挨東西,挨什么呢?挨飛機炸彈,挨大炮,還要加上挨扁擔。你搞得不好,帝國主義打來了,農民扁擔還會打你。農民會說:‘請你走吧,不要你在北京了?!?/p>

陳云講話之后,鄧小平作了補充發(fā)言,他說:“農村征購、城鎮(zhèn)配給、嚴格管制市場和集中統(tǒng)一管理的4項政策,是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的?!?/p>

鄧小平還特別強調了只有堅決實行這些辦法,才能真正鞏固工農聯(lián)盟,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保障國家建設計劃的實施。

全國各大區(qū)參加會議的領導干部,在聽取陳云的意見后進行了認真的討論研究。他們根據(jù)本地區(qū)的具體情況,一致認為實行征購和配給,是調劑糧食產需矛盾的最佳方案。

得到各大區(qū)的支持以后,對糧食實行征購和配給的辦法就基本上確定下來了。

在討論過程中,毛澤東覺得,征購和配給的名稱不好聽,他說:“‘征購、配給’的名稱可否改變一下?因為日本人搞過這個事情,這個名稱有些嚇人的。”

當時的糧食部長章乃器想了一個名稱,他說:“把在農村實行征購叫“計劃收購”,怎么樣?”

大家覺得這個名稱比較好,于是征購被定名為“計劃收購”,配給也相應地被稱為“計劃供應”。兩者簡稱“統(tǒng)購統(tǒng)銷”。

1953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擴大會議。

會議通過了經(jīng)全國糧食會議討論、并由鄧小平同志修改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決議》等文件。

同日,中央還發(fā)出《關于糧食統(tǒng)購宣傳要點》。

11月19日,政務院第一九四次政務會議通過《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并于11月23日發(fā)布。

《決議》指出統(tǒng)購統(tǒng)銷包括: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包括計劃收購、計劃供應、由國家嚴格控制糧食市場和中央對糧食實行統(tǒng)一管理的政策4項內容。

針對4項內容,《決議》指出:

上述4項政策是互相關聯(lián)的,缺一不可的。只實行計劃收購,不實行計劃供應,就不能控制市場銷量;只實行計劃供應,不實行計劃收購,就無法取得足夠的商品糧食。

而如果不由國家嚴格地控制糧食市場,和由中央實行統(tǒng)一管理,就不可能對付自由市場和投機商人,且將由于人為的糧食山頭的相互對立,給投機商人以更多的搗亂機會,結果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亦將無法實現(xiàn)。”

對這4項政策的關系,鄧小平曾經(jīng)用一句四川土話來表述:4項政策“只能穿一條連襠褲”。

鄧小平進一步解釋說“中國山頭很多,糧食問題又出了幾千萬個山頭。如不強調統(tǒng)一領導,分工負責,就會出亂子?!?/p>

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的實施,關系著5億農民和8000萬城鎮(zhèn)居民的吃飯問題,事關重大。

為此,中共中央的《決議》強調必須“全黨動手,全力以赴”。

1953年11月24日,陳云致信周恩來,提出:

《關于實行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糧食市場管理暫行辦法》中不準私商“自由經(jīng)營”,以改為不準私商“私自經(jīng)營”為好。計劃價格前面應加上“今年秋糧”幾個字,因為明年小麥收購價格可能降低。明年公布時,要在報紙上發(fā)個消息,說明有些地區(qū)并不實行,這樣新疆、西藏等地商人就不會恐慌了。

次日,陳云在簽發(fā)中財委致各大區(qū)財委并各省市財委并報中央電中,通報了北京、天津兩市糧食統(tǒng)銷的工作情況,總結了京津兩市面粉統(tǒng)銷工作的初步經(jīng)驗。

接到中央的《決議》和國務院的《命令》后,全國除西藏和臺灣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區(qū)均根據(jù)上述決議和命令,從1953年11月底和12月初即開始,在農村貫徹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

于是,一場包括計劃收購政策、計劃供應政策、由國家嚴格控制糧食市場的政策和中央對糧食實行統(tǒng)一管理政策4項內容的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戰(zhàn)役在全國經(jīng)濟戰(zhàn)線打響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