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憶文海老校長

李文海紀念文集 作者:《李文海紀念文集》編委會 編


憶文海老校長

林崗

得知文海老校長病重住院,正要前往探視,卻接到他已離世的噩耗。兩年前曾和幾個老同志一起為他和北大吳樹青校長祝賀80壽辰(二人同年)。那時,他精神很好,談笑風生,還提到當年被一些歷史學界的老前輩稱為“酒壇新秀”的往事。最近兩年,時時看到他發(fā)表的文章,知道他承擔了撰修清史的任務,工作辛勞。他的忽然去世,令人悲痛,難以置信。

文海先生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是在上世紀末期。這正是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急劇轉型的時期,同時也是教育投入較少的時期,學校的教學和科研經(jīng)費捉襟見肘,教職員工工資福利待遇較低,住房尤其短缺。當時,一些人下海經(jīng)商,一些人將“走穴”看得比本校的教學科研任務更重要。這種狀況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文海先生擔任校長以后,在積極想辦法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師待遇的同時,強調要發(fā)揚中國人民大學教學管理嚴格的傳統(tǒng),維護好教學秩序,保證教學質量。他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自己在上世紀50年代因從鐵獅子胡同宿舍到西郊校區(qū)上課遲到5分鐘而受到記過處分的教訓。在他的指導下,教務部門修訂了教學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制定了教學事故的處理辦法,加大了貫徹執(zhí)行這些規(guī)章制度的力度,使教學方面的違紀現(xiàn)象大大減少,遏制了一度出現(xiàn)的教學質量滑坡問題。此外,他還建議成立教學督導室,聘請一批教學經(jīng)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的退休教授擔任督導員,進行課堂巡視,幫助教務部門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對于教務部門提出的評選十大教學標兵、建立質量控制體系等改革創(chuàng)新,他也給予積極肯定和大力支持。

在加強日常教學管理的同時,文海校長還主張適應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需要,對計劃經(jīng)濟時期形成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他是較早提出本科教學應當實行“寬口徑、厚基礎”模式的教育家之一。上世紀90年代前期,他積極倡議和推動在高校中設立文史哲基礎學科基地,一方面是為了解決這些學科遭忽視而使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根基受到削弱的問題,同時也為“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供了一塊“試驗田”。他親自主持制定了文史哲基地班的教學計劃,實行中文、歷史和哲學三個專業(yè)的基礎課程通開的課程設置。他還為基地班講了第一課。這為全國高校的文史哲基地班的建設做出了表率。除了文史哲基地班之外,他支持在經(jīng)濟學本科相關專業(yè)設置跨專業(yè)通開課、碩士生按一級學科開設學科基礎課等改革措施,并親自參與歷史學學科基礎課的設置工作。這些改革項目,獲得北京市和國家級的教學成果獎。

在計劃經(jīng)濟條件下,與專業(yè)設置過窄相聯(lián)系的是過多、過小的院系設置。這不僅不利于實行教學上的“寬口徑、厚基礎”的新要求,而且造成重復設課、機構重疊和資源浪費。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校黨委曾多次討論院系結構調整問題。文海校長和校黨委決定首先實行與工商管理相關的院、系、所的合并,后來又決定合并與理論經(jīng)濟學相關的院、所,成立經(jīng)濟學院。在合并過程中,對學院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進行改革,形成了目前多數(shù)學院都采用的由辦公室、教務科、學生科組成的管理組織結構。上述合并工作曾遭到來自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反對,但文海校長和校黨委其他領導同志不為所動,對合并工作給予堅決支持,使合并工作順利完成。

在教學改革方面,文海校長還是在大學加強素質教育的積極倡導者。他曾談到過,大學是專業(yè)教育,但是,高水平的專業(yè)成就是建立在廣博的人文和自然科學素養(yǎng)上的,因而有必要進行本科階段的素質教育;在高中階段就實行分科的情況下,就更有必要加強本科生的素質教育。在他過問下,從上世紀中期開始,人民大學為全體本科生設置了不僅包括文史哲等人文領域的素質課,而且包括數(shù)理化等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的素質課。學校規(guī)定全體學生都必須修滿規(guī)定的素質課學分,但可以在素質課目錄中任選自己喜歡的課程。文海校長親自主持了“世界文明史”和“中國文明史”這兩門素質課教科書的寫作提綱的討論,直接過問這兩門課的講授。這給其他素質課的建設做出了示范。當時,人民大學在素質教育方面是走在全國高校前面的。

文海先生是一個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有很高成就的學者,對教學和科研具有發(fā)自內心的濃厚興趣,對教書育人具有出自肺腑的責任感,處處顯露出學者的本色。他做多說少,討厭出風頭,從不自吹自擂;他對將學校變衙門的官僚習氣,深不以為然,多次痛批行政機關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他對請客送禮、“跑部錢進”的歪風心存不屑,為學校有時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暗自悲哀;他涵養(yǎng)深厚,有容人之量,常常將群眾中因不了解學校的困難處境而產(chǎn)生的某些并不是實事求是的意見,當作對學校改進工作的鞭策。這樣的校長,令人懷念。當下中國的大學,特別需要這樣有操守、有氣節(jié)、有風度的校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