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有淚不輕彈:兩首著名詩作
法國詩人維尼(Vigny)在作品《狼之死 》(La mort du loup )中以目擊者的口吻講述了一頭公狼掩護母狼和幼崽逃脫、自己與獵狗搏斗至死的故事。公狼直至死去都控制著自己的“情緒”。目擊者被公狼最后的眼神深深打動,覺得后者正向他說著什么:
它又抬頭看看,終又頹然倒下,
舐著嘴邊的鮮血,默默地邊舐邊咂,
明知必死無疑,可神情異常峻冷,
然后合上一雙大眼,至死都不哼一聲。
另一首將情緒控制描寫到極致的詩是由魯?shù)聛喌隆?吉卜林(RudyardKipling)所作的《是否》(If)。英國私立學校的孩子們至今都能從中汲取精華。詩的前幾句如下:
當周圍的人都喪失理智并歸咎于你時,
你是否能夠保持冷靜?
當所有的人向你投來懷疑的目光時,
你是否能夠相信自己卻又允許他們懷疑?
隨后,為避免讓孩子在成功中過于陶醉,詩人寫道:
你是否能夠不計往昔的榮辱,放手一搏?
即使遭遇失敗苦痛,也要從頭再來。
這兩首詩的寫作時間——19世紀——有著巨大的意義,因為歷史學家發(fā)現(xiàn),在19世紀初,男兒之淚便開始被社會摒棄?!堆蹨I的歷史 》(Histoire des larmes )一書告訴我們,直到17世紀,公眾仍然能夠接受男性公開流淚,并不會以此視為男性特質(zhì)受損的表現(xiàn)。后來,上流社會開始流行自我控制等理想主義,同時也顯露出要與庶民劃清界線的態(tài)度。從此,流淚便慢慢地變成了女人和孩子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