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苦雨凄風周作人 2

百年滄桑話翰林 作者:邸永君


2.文學巨匠

1901年秋,周作人入南京水師學堂,用“周作人”之名實自此始。1906年,赴日本留學,與胞兄魯迅一起編譯《域外小說集》,后入東京政法大學、立教大學文科學習。在日期間,娶日本女子羽田信子為妻。1911年夏回國后,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視學、紹興教育會會長、浙江省第五中學英文教員。1917年春,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兼國史編纂處纂輯員。 

“五四”時期,周作人與魯迅并肩攜手,其嗅如蘭。他參與發(fā)起文學研究會,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主持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作為《新青年》主要撰稿人,是新文化運動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起草《文學研究會宣言》,并撰寫《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論文章,明確提出“文學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卻比第一步更為重要”(《談虎集·思想革命》);積極提倡以“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紀錄研究”的“人的文學”(《藝術與生活·人的文學》)和“記載世間普通男女的悲歡成敗”的“平民文學”(《藝術與生活·平民文學》),反對“違反人性”的“古代禮法”、傳統(tǒng)“習慣制度”,以及歌頌“才子佳人”,宣揚“迷信”、“黑幕”、“色情狂”、“奴隸”哲學的“非人的文學”(《藝術與生活·人的文學》)。與此同時,他還以極大的熱情介紹俄國、日本、希臘文學以及波蘭、匈牙利等被壓迫民族的文學,并用自己的散文和新詩創(chuàng)作了以《小河》為代表的一系列新作品,顯示出對文學革命之熱情。與同時代諸多尋求出路的先行者一樣,他的社會思想和文學觀念龐雜而多變,他曾談道:“托爾斯泰的無我愛與尼采的超人,共產主義與善種學,耶佛孔老的教訓與科學的例證,我都一樣的喜歡尊重,卻又不能調和統(tǒng)一起來,造成一條可以行的大路。”(《雨天的書·山中雜信》)但綜觀其在“五四”時期的表現(xiàn),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在其心靈深處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他正是以此作為思想武器,投入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并且在理論倡導與創(chuàng)作實踐兩個方面,對中國的文學界和思想界都有著較大影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