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學與面包的烤成狀態(tài)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 作者:小川仁志


一郎:那要怎么判斷呢?

老師:用理性。

一郎:出現(xiàn)了!用理性啊。

老師:我們大概也可以用“思考判別”一詞加以替換吧。也就是在各種不同狀況下,好好判斷后做出決定。這并沒有一般性的原則。亞里士多德說:“只有在場的人,才知道面包的烤成狀態(tài)如何?!?/p>

純子:面包?還真時髦呢。

老師:那我們就繼續(xù)進入第三卷啰。這部分陳述的是自己的選擇,以及伴隨而來的責任。亞里士多德將行為分為三種:“自愿行為”“違反自愿行為”與“非自愿行為”。

一郎:自愿行為?

老師:說得簡潔明了一點,就是“意志行動”“違反意志行動”“非意志行動”的意思。

一郎:這樣我就懂了。

老師:我就換成這樣的詞語加以說明吧。首先,關(guān)于意志行動方面,人負有當然的責任,在此情況下可能獲得稱頌,或者招致責難。而關(guān)于違反意志行動方面,如果是壞事就必須懇求原諒,如果是可憐的事就會得到同情。

稻夫:我只有“違反意志行動”這一點搞不懂……

老師: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這又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外在原因所致,另一種則是無知。所謂的外在原因,也就是有不可抗力的物理力量作用的情況,像是船上貨物因風暴而沉入海中。不過,在這里必須注意的是,有些案例就算上述那種不可抗力的物理力量并未作用,也可能會被迫做出某種行為。

純子:像是沒有風暴,卻因為船快沉了,而不得不將貨物扔到海里去?

老師:正是如此。船快沉了,而不得不將貨物扔到海里去的情況,的確是違反意志行動,不過卻是根據(jù)本身意志所采取的行動。亞里士多德將它稱作“混合性行為”。在混合性行為的情況中,同樣是違反意志的行動,也能將它正當化。

一郎:照這種邏輯思考,肇因于無知的行動好像就不能經(jīng)常加以正當化了吧。

老師:倒也不能這么說。亞里士多德認為,不知情的話就沒辦法了。只有假設(shè)當時知情,當下應(yīng)該會采取其他行動的情況,才能加以正當化。

一郎:還真嚴格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