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諧——寂靜的基礎(chǔ)(3)

探索與洞察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蘇:此時“我”消失了,不存在于意識層面上了,可你卻說它仍然存在。

克:它就在那兒。

蘇:為什么?

克:你看到了一幅精美絕倫的畫作,一次宏偉壯麗的日落,一片延綿不絕的群山——你就像一個孩子被玩具所吸引,那種偉大的美暫時震懾了“我”,心由此而變得寂靜。這一點你可以去試驗一下。

蘇:但你說那并不是寂靜。

克:我不會把它稱為“寂靜”,因為群山、日落和事物的美只是暫時取代了“我”,那個“我”被暫時放在了一邊。當(dāng)這一刻過去,我又回到了自己的喋喋不休等狀態(tài)之中。所以,任何帶著動機和方向的人為之事,在克看來都是一種扭曲,它們無法帶來深刻的寂靜;那些人為之事包括了各種練習(xí)、戒律、控制,以及與更偉大的事物相認同,由此使得自己安靜下來等。于是我問自己,寂靜的必要性在哪里?如果心智沒有追求寂靜的動機,我還會問這個問題嗎?

提問者甲(甲):當(dāng)然會問,那么你所描述的那顆心能否感受到寂靜呢?

克:我并沒有在描述那顆心。

甲:因為你說那顆心沒有動機。

克:不是的。我說任何形式的誘因,不論是細微的還是明顯的,都不會帶來那種深度的廣袤寂靜,我認為它們都是膚淺的。也許我是錯的,我們正在探詢。

甲:那種狀態(tài)下的心智已經(jīng)是一顆寂靜的心了。

克:也許吧,我不知道。那么,那個通往寧靜的自然而又健康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拉:可是方法就是一種動機。

克:不。自然而然地通往寧靜的方法是什么,自然而然的寧靜狀態(tài)是什么?我要如何自然地遇到它呢?正如巴拉桑達拉姆說的,如果我想聽你說話,我的心就必須安靜,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如果我想看清楚某樣?xùn)|西,心智就必須停止喋喋不休,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S. W. 桑達拉姆(桑):“自然”或者“明顯”,你覺得用哪個詞好?

克:哦,兩個都可以,這沒有關(guān)系。這兩個詞我以前都用過,而現(xiàn)在我們再來用一下:自然,明顯。那么,為什么我們要把寂靜變成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呢?

普:因為在它之中有著完美的平衡與理智。我看到了這一點。

克:所以我會說,深層寂靜的基礎(chǔ)就是頭腦、身體和心三者之間的平衡與和諧,極度的和諧,摒棄了一切人為的方式,包括控制等所有這些。我想說這就是基礎(chǔ),真正的基礎(chǔ)就是和諧。

普:但和諧又是什么呢?這么說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克:等等,我們還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普:你使用了另外一個詞:“和諧”。

克:是的,我會解釋它的。我說它就是寂靜的基礎(chǔ)。

蘇:真正的寂靜。

克:真正寂靜的基礎(chǔ)。

普:但是這整件事都是沖突的。

克:沒錯,所以不要去談?wù)摷澎o。去處理沖突,而不是寂靜。如果頭腦、心靈和身體之間不和諧,那么就去處理不和諧,而不是去追求寂靜。如果處于不和諧中,你卻要去追求寂靜,那么這就是人為的方式了。就是這樣。現(xiàn)在我終于開始明白了。

帕:焦躁的心智自然會想要達到不焦躁的狀態(tài)。

克:所以去關(guān)注那個焦躁的心智,而不是寂靜。去和“現(xiàn)在如何”而不是“可能如何”打交道。這從邏輯上來說是正確的,我會緊扣這一點。

拉:你是不是在問焦躁的心智能否處理自身的焦躁?

克: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巴:她的意思是說焦躁的心智自然會問:焦躁能否平息?

克:是的。所以不要去關(guān)注寂靜,而是關(guān)心為什么心智會焦躁。

帕:心智構(gòu)想出了一種相反的狀態(tài)——“不焦躁”。

克:那么這就形成了一種沖突,而相互對立的事物,各自的根源都在其對立面之中。

拉:是的,不焦躁的概念本身就是焦躁的一部分。

克:所以我會說,完全的和諧是純?nèi)患澎o的基礎(chǔ)。

蘇:我要怎么了解這種完全的和諧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