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說來,我以為近年來第五代導演所拍攝的商業(yè)大片的通病,是價值中空。依我的標準,這已決定了它不可能是優(yōu)秀作品。
—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的看法。
從2012年年底開始出現中國電影“換代”的趨勢。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等重要的導演都已經60歲左右,其在中國電影中的影響力已經開始減弱,已經沒有了主導電影業(yè)的走向和運作路徑的能力,也已經開始和新一代的觀眾有了一定的隔膜之感。
—學者張頤武在博客文章里說。
《爸爸去哪兒》第二季于2014年6月20日開播,歷時4個多月,全國有超過80%的觀眾收看。(圖/由劇組提供)
國產電影的關鍵問題是現代化改造問題,不是文化精英說的“丟掉戲劇拐杖”或者推崇長鏡頭—紀實美學的現代派/現代主義式現代化,而是基于市民社會審美趣味,在電子媒介/娛樂興起和網絡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影片表達工業(yè)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不過當下許多國產片還停留在農業(yè)文明時代,小農視角、義和團心態(tài)。
—影評人“圖賓根木匠”說。
我們不會往中國扔一分錢。
—華納公司駐華前高管張立慧20年前給好萊塢六大片廠寫信,呼吁在中國建立后期制作中心。只有環(huán)球影業(yè)回復并表示了堅決的拒絕。而今六大片廠無一例外在中國都有辦事處了。
新世紀的中國電影對世界影業(yè)有兩大創(chuàng)新性貢獻:一是電視綜藝節(jié)目登上大銀幕且成為票房巨擘,二是彈幕場放映的推出。此前的電影語法規(guī)則,無論是商業(yè)類型片還是藝術片,都是老外制定的,現在終于輪到了中國觀眾制定規(guī)則。
—有影評人這樣說。
二三十年前,年輕人以“痞子電影”中的俗痞表達對現實的憤怒。如今,他們以“輕賤”來表達不合作態(tài)度。這種“賤格電影”或許會成為以后幾年中國電影的一個重要現象,就像當年香港的“無厘頭”。
—編劇林黎勝認為,“賤格電影”的風行昭示某種集體無意識:新生代觀眾厭倦過往中國電影的價值(主流或非主流)灌輸。他們寧愿選擇可口的消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