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希特勒在東普魯士與弗雷斯那爾的一次會談中解釋了他不允許他撤退的理由。希特勒充分認識到匈牙利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F(xiàn)在,羅馬尼亞已經(jīng)失去了,德國三分之一的原油都來自匈牙利。但是,希特勒也相信紅軍不會對特蘭西瓦尼亞的弗雷斯那爾發(fā)起大規(guī)模的進攻。相反,蘇軍轉向保加利亞恰恰說明了蘇聯(lián)企圖占領巴爾干,控制達達尼爾海峽的念頭又死灰復燃。希特勒對弗雷斯那爾說,這一次向南部的進軍將會使蘇聯(lián)卷入一場與英國歷史利益的沖突之中,這將會成為戰(zhàn)爭的一個轉折點,這些昔日盟國過去曾為這個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而爭戰(zhàn)不休。希特勒因為這個推斷而受到鼓舞,才面對現(xiàn)實,同意弗雷斯那爾將特蘭西瓦尼亞的部分軍隊撤退到穆列什河后面去。
為了能夠得到撤軍的批準,弗雷斯那爾不得不附和希特勒,答應他兩個根本不切實際的約定。其一是將新建立的戰(zhàn)線向外彎出,以覆蓋位于瓦特勒-多爾內(nèi)的錳礦,大約在匈牙利戰(zhàn)前邊境以東150英里處。而事實上,礦山的工人早已棄之夭夭了。另外一個是弗雷斯那爾需要在冬天的時候在穆列什河建立防線。9月15日,弗雷斯那爾完成了整個撤退,并試圖在高達8,000英尺的崎嶇不平的高山地帶停留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
而此時,蘇軍也正在重整旗鼓,積蓄新的力量,并將重心向西部轉移,沿著塞克勒爾凸角陣地的盡頭,一直到羅馬尼亞的城市阿拉德。
10月6日,蘇軍從羅馬尼亞的西南角發(fā)起進攻,攻打早已不堪一擊的德軍右翼部隊??偣泊蠹s64個師,其中包括22支羅馬尼亞師,向西北方向挺進,從阿拉德和奧拉達之間的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地區(qū)展開突襲,粉碎了新建立起來的匈牙利第3軍,沖入匈牙利境內(nèi)的低地。有一些部隊在三天之內(nèi)前進了50英里,很快就到達了塞格德(匈牙利南部城市)的蒂薩河(東歐,多瑙河支流),在布達佩斯東南方不足100英里處。
然而,起了關鍵性作用的倒是蘇軍右翼的裝甲部隊,他們向北進發(fā),進軍匈牙利第3大城市德布勒森。和弗雷斯那爾預料的一樣,蘇軍的目的是想與第4烏克蘭前線軍的先鋒部隊會合。這支先鋒部隊正在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烏克蘭交界的地方向南進軍。蘇軍意欲掐住塞克勒爾凸角陣地,將德匈盟軍包圍在特蘭西瓦尼亞。
希特勒游移不定,弗雷斯那爾卻已經(jīng)開始行動了。他命令凸角陣地中的軍隊——即沃勒爾集團軍,由德第8軍和匈牙利第1、第2軍組成——向西展開奮戰(zhàn),以撤退到蒂薩河。軍隊開始從山上的據(jù)點撤退,包括位于喀爾巴阡山脈的克魯日(羅馬尼亞西北部城市)。它是特蘭西瓦尼亞的一個交通樞紐,對德軍來說極其重要。
與此同時,弗雷斯那爾將部隊轉移,以阻止蘇軍在德軍撤退到蒂薩河之前包圍他們的企圖。他從布達佩斯調(diào)回了一個裝甲師,這個師本來是希特勒出于政治上的考慮而派往布達佩斯的;他還動用了另外4支裝甲師中的一支,這四個師是希特勒答應霍爾蒂早先下的最后通牒而派往匈牙利的。10月10日,這幾支部隊組成的方陣穿過平原,從東西兩個方向攻擊蘇軍第6坦克護衛(wèi)隊,并向北朝著德布勒森進軍。德布勒森恰好位于匈牙利戰(zhàn)前的邊境上。這次的突然襲擊,讓人不由地想起原先那些運用閃電戰(zhàn)的日子,取得的效果暫時切斷了蘇軍的三支軍隊。接下來的4天里,德布勒森附近的平原地帶展開了激烈的坦克戰(zhàn),戰(zhàn)斗之猛烈,幾乎分不清敵我。其中有一天,第23裝甲師獨自摧毀了蘇軍55輛坦克中的26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