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應付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
歌德說:誰若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世界一直并行著兩種文化:
一是弱者文化,或者說“快樂文化”,主張盡其天性地活著,及時行樂,對功名利祿不放在心上。例如伊壁鳩魯?shù)摹翱鞓氛軐W”認為,快樂就是善,“快樂就是有福的生活的開端與歸宿”,他還說:“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樂,哪怕是智慧與文化也必須推源于此。”那么,精神的快樂跟肉體的快樂是何關系呢?伊壁鳩魯認為,心靈的快樂就是對肉體快樂的觀賞。心靈的快樂之唯一高出于肉體快樂的地方,就是我們可以學會觀賞快樂而不觀賞痛苦。因此比起身體的快樂來,我們就更能夠控制心靈的快樂。
但是,人的欲壑難填,吃飽了又想吃好,穿暖了又想穿漂亮,住在平房想樓房,住在套間想別墅,怎樣使肉體享樂得到完全滿足呢?伊壁鳩魯解釋說,物質方面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就足夠了,重要的是精神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寧靜”。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快樂文化和與之相關的理念,例如“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床足以容身,一飯足以果腹”,什么都不重要,關鍵是保持精神的快樂。
對伊壁鳩魯?shù)目鞓氛摚_素如是評價說:“這是一種病弱者的哲學,是用于適應一個幾乎已經不可能再有冒險的幸福的世界的?!?/p>
為什么說將快樂當成人生終極追求是一種“病弱者的哲學”呢?獲得快樂其實并不難,小孩子撿到一片樹葉、看見一只螞蟻,都會樂不可支,只要像小孩子一樣,將一切權利、責任、榮譽感、成功欲望、競爭意識放下,快樂就會不期而至。《道德經》說:“復歸于嬰兒。”只要像嬰兒一樣無知無欲,就會像小孩子一樣快樂。生活中確有許多“不想長大”的人,他們拒絕人生義務和社會責任,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每天泡在各種游戲里,追求膚淺的快樂,看上去好像心情不壞。但是,很顯然,嬰兒太弱小了,一只野貓都可以叼走,怎么應付生存競爭?一個人不可能總像嬰兒一樣獲得父母的保護,總有一天需要獨自面對生存危機,像嬰兒一樣的快樂能維持多久呢?
二是強者文化,或者說“競爭文化”,競爭的方式是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強大包括精神的強大和實力的強大,前者通過控制自我精神,進而控制他人的精神,達到改變生存環(huán)境乃至整個社會風氣的目的,例如基督教的“有人打你的左臉,你就伸出你的右臉”,佛教的“忍辱”,看上去很弱,實際上是精神強大的表現(xiàn),而基督教和佛教都使無數(shù)人受到精神力量的感召,成為信徒;后者通過控制自我行為,進而控制外界的事務,達到改變生活條件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