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這里叫三口岔。
上游是丫字形的兩條小河,一條來自延安的安塞縣,一條來自榆林的靖邊縣,兩條小河都發(fā)源于白于山區(qū)。正像中國的黃河長江都發(fā)源于巴顏喀喇山一樣,一個區(qū)域不管多大,都有一個源頭的東西在主宰著什么。
兩條小河的中間是老虎腦大山。老虎腦山真大,從溝底往上看,只能看到一線藍藍的天,看不到一絲山的頂子。走西口趕牲靈的漢子從山底往上行,要繞九九八十一個大彎。旋過來,盤過去,眼看就要到山頂了,可沒有一天工夫是到不了山頂?shù)?。馱隊的騾子一俟進入溝底,就不住氣地噴響鼻,趕牲靈的鞭子任怎么抽得響,響鼻總還是噴個不停,只有到了山頂,腳夫卸下馱子,心疼地拍拍壓爛的牲靈脊梁,騾子才會咴咴地扯開嗓子高叫幾聲。那叫聲驅(qū)散了一身的疲勞,那叫聲迎來了群山的回應(yīng)。
老虎腦大山秦晉蒙三省聞名,聞名在它的高大,聞名在它的險峻,還聞名在它的山名上。這個山名,有的說,是因了它的山形像老虎的頭,尤其是山半腰中那個巨大的“王”字,簡直就是鬼斧神工——千年的風萬年的雨順著山勢從上到下拉開了一道寬約丈許深達仞余的壕溝,這個壕溝就是老虎頭上“王”字的那一豎。這一豎,現(xiàn)在看,顯然是風侵雨蝕的成果。讓人理解不了的是那半山腰里和“一豎”均勻交叉在一起的“三橫”,風雨的剝蝕只能從上到下,從左向右就有些不合情理了。然而,歷史就這樣蹊蹺,就這樣將一個大大的“王”字鐫刻在這個三省通衢的大山上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因了山的險峻。山因險而有樹,樹因多而成林,林因旺而有獸,獸因群而有王。這個王就是老虎。舊時,趕牲靈的漢子最怕聽到嘯叫之聲,這種聲音會讓百鳥的鳴轉(zhuǎn)戛然而止,會讓跳腳的百獸望聲而呆;就連脖子里掛了鈴鐺的牲靈也禁步不前,生怕鈴鐺聲引來那個獸中之王的不快。這個山里有老虎,但誰也沒有見過那個東西,趕牲靈的漢子也是只聞其聲,未睹其容。這個獸中之王從來未傷過人,也未傷過趕腳的牲靈。但誰都能感覺到這座大山籠罩著一種肅穆之氣,一種威嚴之氣。昔有一南方先生路過此地,行至大山根兒下,懷中的羅盤猝然跌地,碎為兩半,南蠻先生迤迤然雙膝跪地,望山而拜。南蠻先生預(yù)言:此山有王者之氣,若干年后,必有王侯將相生世,世人當善扶之,必可成就一番大業(yè)。
這些話,一輩一輩傳下來。
老虎腦大山是走西口的“口”,過了這個“口”,就可以看到塞外風光了。塞外是典型的黃土高原風沙草灘區(qū),沙丘綿延起伏,像極大海里的波浪,太陽光下,閃著燦燦的金光。長城就臥在沙丘里,離遠看,像一條長龍,蜿蜒曲折,擺尾昂首,一直向西游去。一路上,趕牲靈的馱隊,會看到大隊大隊的黃羊出沒在一篷篷沙柳叢里,一峰峰野駱駝歡叫著掠過瀚海消失在天與地的交接處。趕牲靈的漢子見怪不怪,揚起鞭子,直嗓吼一曲信天游。他們心里明白,只要循著長城根兒走,就會到“更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