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修心先修身(2)

元氣禪:和尚為什么不生病 作者:玄侑宗久 樺島勝德


身心界限的“粉碎”

“身體先生”頑強的自愈與平衡力,能令我們內(nèi)心放松,覺得“先生”可以依靠。反過來,自以為是的心之“思”——“思慮”,卻可能讓“身體先生”病倒。前者身體之耗為“明耗”,后者心思之耗為“暗耗”。而且,古代中醫(yī)認為,“暗耗”之耗,更甚于“明耗”之耗。

那么,如何減耗呢?

佛典上講,要清凈心。因為心清凈,所以,阿羅漢七天托缽一次就可以,也就是七天吃一餐就行,因為少耗。辟支佛的道行更深,兩星期托缽一次都不妨礙身體健康。

而造成這個矛盾的第一禍首,倒還不是心思,而是我們身體的造作。不自然的行走坐臥,都是造作。譬如,雙腿本來是用來走路的,卻“駕”在車上,就是不自然。因此,改變一些造作,可能使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健康。

正因此,修心者,應(yīng)先修身。心是載體,是基礎(chǔ),是硬件,是萬丈高樓之根本。未有根基不牢而能成就百年大業(yè)者。

所以,對待我們的“身體先生”,不要自以為是地說“我想要你做什么”,而應(yīng)更多地關(guān)注“你需要什么”,這才是對話的心態(tài)。大多時候,只因為我們小小的粗心,造成“身體先生”不爽。它一不爽,一切行為便都無法長久,就是日常里說的“不聽使喚了”,這是世間一個普遍常識。那么,怎樣實現(xiàn)“對話”呢?

把意識集中到臍下一點的丹田,就可以。然而,問題在于能否做好這個“簡單的事兒”。

這是因為現(xiàn)代人大都不能保持一個正確的站姿,所以,建立在不正確的站姿基礎(chǔ)上的走、坐、臥,即可能都有“造作”成分,都不正確。于是,也就找不準丹田位置,更遑論意沉丹田了。不僅這點做不到,甚至相反,可能越是行走坐臥,身體的問題越大,越不調(diào),越難有“對話”的默契。

每天早上,我們都能看到很多人在公園慢跑、散步、做體操,名曰“健身運動”。殊不知,如果不注意校正身體骨骼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扭曲”(大部分人已經(jīng)出現(xiàn)),則最終極可能適得其反,“造作”之果不可收拾。

人類身心“對話”的最佳狀態(tài),是嬰兒狀,柔和、平衡、通暢,無“造作”。那時候,我們通身“柔軟”,只有一雙小手兒,能緊緊地抓住爸媽,且很有力。那是正確的。因此,老子強調(diào)“復(fù)歸于嬰兒”,嬰兒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造作”。

然而,如今的我們,已離“嬰兒狀”十萬八千里,再也做不到了。甚至我們的心也一樣不再柔和、中庸了。

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即使我們由衷地發(fā)心要去好好對待“身體先生”,可能也無能為力,最后,只好無奈地歸為“無常”,慨嘆“畢竟東流去矣”。顯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