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禮治國—萬民稱頌的賢相晏子 (3)

歷代名臣升遷路 作者:劉盼盼


一次,齊景公向晏子詢問自己安邦治國之道是否有效,晏子想了一下卻沒有馬上回答他。晏子心中十分清楚,對于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來說,是肯定不希望聽到別人對他的否定或者批評的。然而晏子又不想因此而說謊話,使自己在百姓面前失了信用。所以他便提議說要陪齊景公一起到民間微服私訪,親眼看一看百姓的態(tài)度。晏子先是帶著景公到了一家鞋店,齊景公看到有很多人都在買假腳,真正買鞋子的人卻沒有幾個,大為不解。詢問之下,他才從鞋店老板那里得知:“當前國君動輒處人以刖刑,砍去腳的人只有買假肢,買鞋的人就少了?!耙宦飞希R景公還看到了許多低矮破敗的房屋和面黃肌瘦的百姓,以及眾多流浪者沿街乞討的凄慘景象,頓時神色黯然。晏子便趁機勸齊景公施仁政,令其明白“德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的道理。這樣一來,晏子既沒有失信于民,又在不得罪君王的情況下讓齊景公知道了國家在自己治理之下的真實情況。

從古至今,中國的管理文化都可以用“以禮治情,明分使群”八個字來進行概括。不管在哪個時代,管理的對象都不外乎是人情,通過“制禮義以分之”的分工方法,從而達到使人們形成一個統(tǒng)一整體的目的?!抖Y記》中有載:“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xué)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也就是說天下最高明的管理者——圣王,就是以人情為田,通過禮、義、學(xué)、仁、樂等種種手段治人之情,使其從矛盾混亂、痛苦不安達到心安理得、和諧暢通的境界。禮的原則就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孔子將古人祭祀禮儀中的“禮”從宗教范疇推廣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guī)范?!岸Y”不但是等級社會的外在形式,而且與人的內(nèi)在理性結(jié)合在一起,使“禮”的實踐成為人的內(nèi)發(fā)行為,達到自我控制,即“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綜觀歷史,手中有權(quán)就作威作福,遭百姓唾罵的人如過江之鯽,為了百姓的安穩(wěn)而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的大臣卻寥寥無幾,而像晏子那樣身居高位卻懂得以禮治國,及時疏導(dǎo)民怨、借鑒民意、從諫如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他以禮治國的決心和尊重百姓人格的做法也的確值得人們?yōu)橹畤@服和稱贊!

對于如今在職場中打拼的那些人來說,如果希望自己在職場中能夠順風(fēng)順水,走的更久遠、踏實,那么也一定要以禮作為自己的職場生存之本,對任何人或者事都以禮相待,這樣才能夠博得周圍更多同事或者上級領(lǐng)導(dǎo)的好感。而當周圍大部分的人都對你青睞有加的時候,你將來的升職之路也必定會因此而更加順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