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沒主見就是有主見(2)

吞吳——心理吳越三部曲之三 作者:陳禹安


一個人到底該如何聽取他人的意見,要看意見是否與自己的最終目標契合。這對父子倆始終沒搞明白自己騎驢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每次都覺得別人的意見很有道理,最終做出了荒唐可笑的行為。

反觀葉公,他內(nèi)心對戴不戴胄的衡量標準是很明確的。那就是怎樣對勤王伐叛更有利。

第一個百姓質(zhì)疑葉公“胡不胄”,是出于對葉公個人安危的考慮,因為葉公身系平叛重任,如果葉公因為對自身保護不足而受了傷害,必然會影響到平叛能否成功。葉公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才從諫如流,立即照辦。

第二個百姓質(zhì)疑葉公“胡胄”,則是從民眾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葉公已經(jīng)成為當時僅有的希望,如果百姓們無法快速確認葉公前來平叛的訊息,國都人心很快就會渙散。而一旦人心渙散,再要扭轉(zhuǎn)形勢就很難了。所以,這時候,葉公作為一個象征,必須清晰地為百姓所感知。那么,用胄包住整個臉的做法顯然就不合適了。

總之,無論葉公“胄還是不胄”,都是從是否最有利于勤王平叛的角度考慮的。他看似無主見的行動,反而是最有主見的選擇。

葉公為了進一步明確張揚自己的聲威,不但免除了甲胄,還命人樹立了一桿大旗,上面寫著一個大大的“葉”字。

這一舉措,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

箴尹固是曾經(jīng)陪同楚昭王逃亡的老臣,他聽了白公勝的召喚,稀里糊涂地就帶著自己的私人武裝,準備進入國都。在半路上,他看到了葉公樹起的大旗,過來一詢問,這才明白自己差點就落入了圈套。箴尹固立即將兵馬與葉公合并,一起向國都進發(fā)討賊。

白公勝在失了先機后,僅靠千余人馬,并不足以控制整個國都。國都百姓一見葉公來臨,立即大開城門,迎納葉公入城。

葉公對白公發(fā)起攻擊。石乞在太廟戰(zhàn)敗,白公勝登車逃至龍山,他本想逃亡他國,但事先的謀略規(guī)劃根本沒有考慮這一步。就在他盤算哪個國家可以收留他的時候,葉公的追兵已到。白公勝知道難以脫免,自縊而死。

白公勝的這一生,活脫脫是被仇恨催生,又被仇恨摧毀的。他不幸的遭遇,以及他帶給他人的不幸遭遇,均源于綿綿不絕的仇與復仇。這個世界,如果不能停止制造仇恨,如果不能弘揚寬恕,只能淪為人間地獄。

白公勝死后,石乞立即將他掩埋在山間。葉公兵至,石乞無力抵抗,束手就擒。

葉公審問石乞,要他交代白公的去向。

石乞說:“白公已經(jīng)自盡身亡了。”

葉公再問:“尸身現(xiàn)在何處?”但無論葉公如何威逼利誘,石乞卻不肯吐露半個字。

葉公當然知道除惡務(wù)盡的道理,對于白公勝,必須活要見人,死要見尸。否則,如果讓白公勝活著逃出了楚國,將來必成大患。這是伍子胥給所有楚國人上過的學費高昂的一堂課。葉公怎么會忘記呢?

葉公見石乞死扛著不肯招供,命人在石乞面前支起了一個大鼎鑊,將水燒滾。這是恐嚇石乞,如果還不如實招供,就要將他烹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