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民國九年)一個夏天,梁任公(啟超)、蔣百里(方震)兩先生由林宰平(志鈞)先生陪同來我家(北京崇文門外纓子胡同)訪我,以前輩而枉顧我一后學(xué);這是我與兩先生彼此交往之始,但其后交往并不甚多;尤其是我同百里先生往還不算多。現(xiàn)在只就其中較重要的兩三次回憶如后。
1935年8月20日百里先生經(jīng)青島忽到山東鄒平,訪我于山東鄉(xiāng)村建設(shè)研究院。不巧得很,那正是我前妻黃靖賢病故之日。他上午便已到達,而我正守護著垂危的病人不得抽身見他。實則我當(dāng)時并不知道蔣先生到了鄒平,因院中同事沒有通知我,而代我接待了他。及至下午病人身故,他料知我沒有心情與其相見,便徑自返回。我于事后得知,也無從明白其來意。
1936年年初的一次會見
這年寒假,我應(yīng)廣州教育界的約請,去作講演,路經(jīng)上海,造訪百里先生于國富門路他的寓所,一面向他表示歉意,一面向他請教,問他為何去鄒平訪我。蔣先生說:我是想找你談?wù)剣掖笫拢務(wù)勅毡厩致晕覈膯栴}。這才清楚他是為了時局緊迫(按日本人大搞所謂“華北明朗化”、“華北五省三市自治”,就在1935這年夏秋間),關(guān)心我在山東的鄉(xiāng)村工作,想對我有所指教而到鄒平的。記得去訪問蔣先生的那天恰是舊歷元旦,承留午飯,盤桓頗久,談話甚多。
蔣先生素來熟習(xí)日本情況,而各方情報又很靈通,對我首先指出日本大舉入侵我國將不在遠。他說,中國人固是大難臨頭有不待言,而最后失敗卻將是惹事生非的日本人自己。日本人眼光短淺,它很不應(yīng)當(dāng)侵略中國。日本文化是接受中國的文化,它侵略中國,對它毫無好處,而給它帶來的將是很大的災(zāi)難。他斷言,華北縱然有失,將為時不久;就連已失去的東北,將來收回亦不成問題。理由是國際情勢轉(zhuǎn)變甚快,說不定三年五年就有機會到來。不過外面機會雖不難有,甚且一遇再遇,而我們自己沒有準(zhǔn)備,不成一個力量,對此種機會不能加以利用,則仍然無希望?!Y(jié)論就在中國人自己要努力。
蔣原是著名的軍事學(xué)家,談得最多的自是將來的中日之間的戰(zhàn)爭問題。他說到他的所見有以下幾點:
一、中國民族夙非以武力見長,民族歷史不以武功著稱;但每從自衛(wèi)上發(fā)出力量來,亦能戰(zhàn)勝強敵,也就是說中國不能打侵略戰(zhàn)爭,而長于自衛(wèi)。
二、國家觀念在中國人向來不夠明強;作為一個國家的中央若非一代開國之時,亦往往力量不強。因為中國人國家觀念不夠明強,從這方面不容易發(fā)揮出力量來,而保衛(wèi)地方倒能發(fā)揮出較大的力量,因而有時一個新的有生命的力量常從地方(民間)興起來。
三、中國人在種族上素?zé)o狹隘之見,卻在文化上自具信念。中國人國家疆界與種族界限很模糊,不大與人分,很缺乏國家成見與種族偏見,而文化問題卻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占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中國被外族征服,非第從種族觀念上抱亡國之痛,更從文化上而有亡天下之戚,不甘心于文化之滅亡(外族輒俯從中國文化以此)。中國人的力量往往為保衛(wèi)民族文化一念而顯發(fā)出來。誠如中國古語所說,“中國而夷狄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則中國之”。蔣先生還舉例說,曾(國藩)胡(林翼)之奮起抗洪(秀全)楊(秀清),曾胡之所以勝,洪楊之所以敗,原因甚多,但其中含有一個文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