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自傳(1)

誰從我的世界路過? 作者:梁漱溟


我生于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一年(1893)。此次戰(zhàn)爭以后,國際侵略日加,國勢危殆。1937年“七七”事變,我國又遭受日寇長達八年之久的入侵。我的大半生恰是在這兩次中日之戰(zhàn)中度過的。

我原名煥鼎,祖籍廣西桂林。但自曾祖起來京會試中進士后,即宦游于北方。先父名濟,字巨川,為清末內閣中書,后晉為后補侍讀,其工作主要為皇史宬抄錄皇家檔案。先父為人忠厚,凡事認真,講求實效,厭棄虛文,同時又重俠義,關心大局,崇尚維新。因此不要求子女讀四書五經,而送我入中西小學堂、順天中學堂等,習理化英文,受新式教育。這在我同輩人中是少見的。由于先父對子女采取信任與放寬態(tài)度,只以表明自己意見為止,從不加干涉,同時又時刻關心國家前途,與我議論國家大事,這既成全了我的自學,又使我隱然萌露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而鄙視只謀一人一家衣食的“自了漢”生活。這種向上心,促使我自中學起即對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追求不已。于社會問題,最初傾向變法維新,后又轉向革命,并于中學畢業(yè)前參加了同盟會京津支部,從事推翻滿清的秘密活動。辛亥革命爆發(fā),遂在同盟會《民國報》任外勤記者,因而得親睹當時政壇上種種丑行。這時我又讀了日人幸德秋水所著《社會主義神髓》,受書中反對私有制主張的影響,因而熱心社會主義,曾寫有《社會主義粹言》小冊子,宣傳廢除財產私有制,油印分送朋友。

1913年退出《民國報》,在革命理想與現實沖突下,自己原有的出世思想抬頭,于是居家潛心研究佛典,由醉心社會主義而轉為傾向出世。在此種思想下,1916年我寫成并發(fā)表了《究元決疑論》,文中批評古今中外諸子百家,獨推崇佛法。隨后我以此文當面求教于蔡元培先生,遂為先生引入北大任教。

1917年起我在北大哲學系,先后講授“印度哲學概論”、“儒家哲學”等課。此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后,新思潮高漲,氣氛對我講東方古學術的人無形中有壓力。在此種情勢下,我開始了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后來即產生了根據講演記錄整理而成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書中我提出了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可分為三大路向的見解,同時在人生思想上歸結到中國儒家人生,并指出世界最近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這些見解反映自家身上,便是放棄出家之念,并于此書出版之1921年結婚。

隨著在北大任教時間的推移,我日益不滿于學校只是講習一點知識技能的偏向。1924年我終于辭去北大教職,先去山東曹州辦學,后又回京與一般青年朋友相聚共學,以實行與青年為友和教育應照顧人的全部生活的理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