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天我們的親人對我們有不好的地方,我們要“恩欲報,怨欲忘”。比方說今天兄長對我們有不好的地方,身邊的人說,你哥哥怎么不好,怎么對不起你了。這個時候我們講,我哥哥對我很好,小時候哪一件事情都是為我……我們記得的都是哥哥的好,別人來離間,我們還講哥哥的好,這個話一次、兩次、三次……傳到哥哥那里去,沖突、對立就化解了。其實人跟人在對立的時候,也知道自己有不妥當?shù)牡胤?,但就是拉不下這個面子。假如對方完全不計較,而且還是一樣對我們付出,還是一樣只記我們的恩德,這一份誠心就能夠化解不愉快。
所以這里講到我們侍奉父親要明理。父親與兄弟不和,父親有過失,“為子者于此”,我們當孩子的看到這個情況,“所當婉轉(zhuǎn)勸諭”。勸的時候當然也要“怡吾色,柔吾聲”,也不能指責。“諭”就是勸到讓父親明白、明了。“以合其歡”,來讓一家歡樂。“尤宜委曲彌縫,以補其闕”,有時候當晚輩的、當兒子的,常常到這些長輩的家里多關(guān)心、多照顧,這樣也會彌補父母跟兄弟姐妹之間的缺憾。“若竟曰本父意而為之”,父親本來就對他這個哥哥、弟弟不滿,你順著父親的意思去做。“恐其父但一目擊”,恐怕你的父親假如看到你很兇,或者不恭敬地對待自己的兄弟。“無不歉然于中者也”,“中”就是內(nèi)心,當下父親也會覺得很慚愧、很不妥當。接下來是講“上長長而民興悌”。古代這些領(lǐng)導(dǎo)者,把教化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他們是天子,代老天照顧老百姓,讓百姓生活幸福。而人要生活幸福,得思想正確,得懂得孝悌、懂得做人,所以“建國君民,教學(xué)為先”。而這個教學(xué),首先要以身作則。我們看《三字經(jīng)》里講黃香九歲就懂得讓父母“冬則溫,夏則凊”。當時的地方官都很敏銳,看到好的榜樣,趕緊報到皇帝那里,讓天下人效法?;实圪n給黃香八個字,叫“江夏黃香,舉世無雙”。天下人紛紛效法,黃氏的后代也全都以祖先黃香為榜樣。我前不久到馬六甲黃氏公會參加了一場講座,一看,黃香的后代都挺有福報的,臉很大,耳垂也很厚。為什么?“百善孝為先”。家道傳下來,每個后代都想著要孝,哪有可能沒福?曾國藩先生講,只要孝悌傳家,富貴可以達到八代、十代,一直綿延下去。黃香是漢朝人,離我們都幾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