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富裕人群在海外的購買更多像是黃怒波出手冰島那樣的大手筆,不管買沒買下,數(shù)字金額很大,比如買下某豪宅,又或者是拍下某大牌藏品,和這些引起關注的豪爽相比,中國出海消費更多是一組一組的數(shù)字。
前不久一個下雨的早晨,我從美國東部開始,一直向西轉(zhuǎn)了一圈。
這次的行程十分像曾在華爾街工作了20余年,目前自己在進行股票投資的EvanNewmark通過在大街上瞧一瞧感受紐約經(jīng)濟,這次我真實感受了一把中國消費者在海外的強大購買力。
先前那些數(shù)字化身為一個又一個真實的中國購物客,其中在我的行程上,紐約的中國購物客讓我印象深刻。
假如你以一種對經(jīng)濟形勢略感悲觀的心情走進BURBERRY或是愛瑪仕的門店,接待你的店員會讓你大跌眼鏡。那里不僅需要排隊付帳,而且中國購物客也不必擔心不會講英語或是英語不過關,熱情的店員會走過來和你講中文,盡管不太流利,但完成交易沒有問題。
在第五大道上,幾乎我走訪的每一個奢侈品店里,熱愛奢侈品消費的中國人隨處可見,甚至埋單都要排起長隊,某些店里的搶購現(xiàn)象,超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
有關紐約盛景的記錄,“許許多多不同種族和類型的人組成的連綿不斷的人群,蜂擁而來,有各種年齡、各種技能,懷揣著各種各樣的秘密,古老的,未來的……”如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婁重新來說說紐約百老匯大街,也許他今天會增加一些描述:“其中中國人特別多,他們喜歡購物1
其實不僅僅是美國,在《名牌至上》里,作者拉哈·查哈和保羅·赫斯本描述,“中國游客以出手闊綽著稱,對歐洲的商店而言,他們顯然極具魅力,商店提供源源不斷的貨物,為中國游客的購買欲煽風點火”。
更有趣的是,兩位作者觀察發(fā)現(xiàn),“早期西方國家懼怕中國大陸游客,認為他們會滯留或非法移民,現(xiàn)在這種擔心顯然被中國大陸游客鼓鼓囊囊的錢包打消了不少。為了賺錢,它們給簽證”。
去年至今,中國游客蟬聯(lián)成為“法國購物王”,而從從美國東部到西海岸,從第五大道的奢侈品專賣店到好萊塢的表演秀場,中國人排隊埋單隨處可見,他們真的有錢了?
綜合胡潤和其他一些機構(gòu)數(shù)據(jù),中國目前的千萬富豪大約100萬人,而去年中國出境游數(shù)量就已經(jīng)逼近6000萬人次。一個又一個中國購物者在我面前提著大包小包走過,和那些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富豪式一擲千金不同,排隊埋單的人其實更多是中產(chǎn),他們節(jié)衣縮食為買名牌或是“掃盲游”而來。
世界奢侈品協(xié)會對中國奢侈品消費的主流人群調(diào)查顯示,月收入約10000元的消費者占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他們的年齡在25到28歲之間。在中國這部分人群當下正在為婚房苦惱,其中相當部分需要父母贊助才能搞定首付,不過在奢侈品的消費上,他們卻不寒酸。
我見到的李少就是中國內(nèi)地一位中產(chǎn),他日常既不去高檔餐廳也不光顧奢侈品店,他隨一個商務考察團到美國,其中間隙去了三個奧特萊斯和三家大購物城和第五大道上若干專賣店,到美國時只有一個小箱子,而離開的時候拖著兩個大箱子、一個背包和兩張信用卡刷爆的債務負擔。
箱子和背包里裝著各種各樣的服裝和他甚至不能完全拼寫的大牌,回到中國,他預計未來一年都不會購物,他既要還信用卡還要養(yǎng)家糊口,不過他依然十分開心,原因是用上了某個品牌的背包。
另外一為位購物者杜女沒有李少這么瘋狂,盡管她認為李少的消費非理性,不過她本人也購買了至少8個COACH的手袋,甚至有人認為她在做代購生意,“比中國便宜,而且不會是假貨”。杜女所言非虛,價格就不必說了,奢侈品進入中國有關價格和稅收的爭議已經(jīng)不是什么秘密了,而產(chǎn)品真假問題中美的區(qū)別在于,美國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確實完善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