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zhàn)后時間”里的日本(1)

Lens·視覺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作者:Lens


“1945年8月15日中午,我們四年級的同學在一個叫作日新館的旅館大院里集合,收聽天皇的‘玉音’,但因雜音太大,聽不清楚。似乎說是日本敗了,但戰(zhàn)敗究竟意味著什么,那時根本不明白。到了9月末,父親來草津接我回新宿的家,到家一看,周圍是一片被大火燒過后的荒野,四處散布著用紅褐色鐵皮做成的窩棚(臨時小屋),離家兩三公里處的伊勢丹百貨店看得清清楚楚,之前遮蔽視線的樓宇都不見了,其他能看到的只有東京瓦斯的巨大儲氣罐;去看我的母校時,校園里只剩下了燒塌房子的黑色基石;在新宿車站附近,流浪兒來回追著行人討飯。我第一次感到:‘原來戰(zhàn)敗是這么一回事?!?/p>

這是《日本戰(zhàn)后史》的作者中村政則搜集的一個故事,他曾用十幾年時間,搜集采訪關于這一天的回憶。這一天將近中午的時候,全日本的人,都就近找到收音機,多站著等待天皇的“玉音放送”,而在東京,許多人在正午的驕陽下跪在皇宮外等待。12點整,電臺播出了裕仁親自宣讀的《終戰(zhàn)詔書》。

1945年8月15日被稱為“日本歷史上最長的一天”。日本歷史和很多人與事都因這一天而改變了。

不確定的戰(zhàn)后新時代

在《終戰(zhàn)詔書》中,裕仁只提及與美英兩國的戰(zhàn)爭。聽來似乎是出于對臣民的體恤,自己決定終止戰(zhàn)爭,缺少投降者的誠懇,至于對中國等東亞、東南亞國家的侵略,卻只字未提。

此時的日本已近乎油盡燈枯:廣島和長崎被投擲了原子彈;從上空俯瞰東京和大阪等地,會發(fā)現(xiàn)城市表面分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彈坑,類似月球表面;美國的長期海面封鎖,讓日本原材料和能源極度匱乏;這一年的農業(yè)也大面積歉收。再加上270萬人員傷亡,促使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專制意識形態(tài)和帝國心態(tài)灰飛煙滅,整個社會秩序被攪動起來。在普通日本人心中刮起了風暴,一個全新的不確定的戰(zhàn)后新時代,在混亂中開啟。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國聯(lián)合發(fā)表《波茨坦公告》,宣稱同盟國將在日本成立一個讓世界不再感受到威脅的政府之前,派出本國軍隊留駐日本。

作為主要參戰(zhàn)國的中國,擬將國民黨政府原來的榮譽二師整編為六十七師,以精通日語的儒將戴堅為師長,率部赴日。全師裝備精良,官兵平均身高達到1.7米以上,士兵的文化程度均達到小學畢業(yè),并開展了包括日語在內的相關業(yè)務培訓。

按照美軍指派,六十七師駐地在名古屋一帶。就在整裝待發(fā)之際,六十七師卻突然被投入中國內戰(zhàn)戰(zhàn)場,繼而被中國共產黨軍隊殲滅。此時新繼任的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表態(tài):“我不打算(對日本)分割管制或劃分占領區(qū),不想給蘇聯(lián)人以任何機會?!彼J為四國占領德國致使其分崩離析并不好。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全權處理對日占領事務。1946年11月5日,國民黨政府正式向美國提出終止執(zhí)行派遣駐日占領軍計劃。國民黨政府失去了對日駐軍、對日事務取得更大話語權的機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