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者” “社會主義(或曰社會革命主義)者”
“唯心主義”懺悔者 “唯物主義”無神論
“理想主義的豬” “現(xiàn)實主義的狼”
“吃素的文學家” “吃肉的評論家”
而平民知識分子的最杰出代表車爾尼雪夫斯基首當其沖,很快在當局的迫害下走向了革命圣徒的境界。
1861年《俄羅斯通報》一位叫卡特洛夫的人評論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你不殺人放火,你不打砸搶,但是你在可能的限度內,你就做出和這些完全相當的行動,你有著各種各樣的完全狂暴的本性”。1862年沙皇政治警察機構第三廳接到一封匿名信,信中說:“這青年的魁首、狡詐的社會主義者,‘他自稱永遠不會被駁倒’,人們稱他為害人的煽動分子,他的一切故友、自由派人士,看到他的傾向已逾越言論之外,都避而遠之,若不驅逐車爾尼雪夫斯基,必將招來不幸和流血,請將車爾尼雪夫斯基打發(fā)走吧,隨便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但要迅速剝奪他活動的可能,……請拯救俄國吧,以免遭受車爾尼雪夫斯基之害,以維持普遍的安寧”。[ 參閱《車爾尼雪夫斯基案件》見《往事》1906年,3、4、5月號,轉引自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204頁]
1862年,《現(xiàn)代人》雜志社被勒令???個月,緊接著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捕,1864年當局的法庭判處車爾尼雪夫斯基14年苦役,沙皇本人后來親自赦減為7年。1864年5月19日在彼得堡梅特寧廣場的刑柱上,劊子手對車爾尼雪夫斯基進行了“假死刑”的公開侮辱。苦役期滿后車氏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極其邊遠的維柳伊斯克,這個地方離“世界寒極”不遠,自然環(huán)境的嚴酷、與世隔絕的程度都比當時通常的西伯利亞流放地、包括此前十二月黨人和后來的列寧、托洛茨基、斯大林等革命家流放的地方更為惡劣,(一個對比是:列寧等人都相對容易地逃離了流放地,但車爾尼雪夫斯基則熬過了整個刑期,不是不想逃,而是不可能逃出來)有甚于它的只有后來斯大林時代的科累馬“古拉格”地區(qū)。很少有人能夠活著離開維柳伊斯克這個絕境,但熬過漫長的十多年之后車氏居然做到了。1883年車爾尼雪夫斯基獲準返回歐俄地區(qū),被安置在南方邊遠的阿斯特拉罕。據說在西伯利亞苦熬的車氏還保持了健康的體魄,可是也許是不適應環(huán)境的劇變吧,從冰天雪地換成炎熱的南方邊疆后,他的身體很快垮了。1889年他帶著重病之軀回到了故鄉(xiāng)薩拉托夫,同年10月底,車爾尼雪夫斯基逝世,享年61歲。有上萬人為他送行。
前面提到的托翁對車氏的整體評價,今天看來應該說基本上是到位的。但是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是60年代與《現(xiàn)代人》編輯部爭論時,那時車爾尼雪夫斯基不但血氣方剛,而且確實盛氣凌人。但是蓋棺定論時再這樣說,對于一個被沙皇政權監(jiān)禁7年、流放16年的人來說就未免過于刻薄。畢竟車爾尼雪夫斯基要求于別人的那種奉獻,他自己起碼是做到了。他在冰天雪地的無人區(qū)苦熬的日子遠比他馳騁文壇的日子漫長,這已足以奠定他的“無神論的圣徒”形象。有人說斯大林體制的罪惡可以在車氏那里找到思想源流,這在思想史上是個可以討論的話題。但就個人而言,車爾尼雪夫斯基除了出語尖刻以外沒有對他人(包括他的敵人,這點與繼承他衣缽的民粹派恐怖主義者不同)有過實質性損害,但別人尤其是統(tǒng)治者損害他則是太多了。
倒是別爾嘉耶夫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評價更為公允客觀: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上沒有成就,作者在寫作上沒有才華,他的人本學中沒有關于人的形而上的思考,他的哲學是最微不足道的。不過他的道德本質之深刻足以使他對生活做出十分正確而純潔的評價”。[Н.А.Бердяев Истоки и смысл русского коммунизма.М.,1990.с.43.]別爾嘉耶夫指出,沙皇的迫害總是能為反對派積累道德資源,車氏由于被流放的光環(huán)所籠罩使他名聲大噪,人們對于他個人的道德品質是肯定的,“車爾尼雪夫斯基不僅是最優(yōu)秀的俄國人之一,而且是近于神圣的人”。[ 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三聯(lián)書店2004年,107頁。] “在我們全部文學史上,沒有任何事件比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命運更悲慘,甚至很難想象,這位文學界的普羅米修斯在警察廳這樣有步驟地折磨他的漫長歲月里,究竟高傲地忍受了多少沉重的苦難”。[ 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426頁。]由于車爾尼雪夫斯基過早的中斷了文藝評論生涯,漫長的流放生活使他博得了廣泛的贊譽。當然他的確是個各方面很出色的人物,后來的人很容易就會把他理想化,而對他提出的那些理論方面的危險傾向卻忽略掉了。
三、車爾尼雪夫斯基對左派理論的建樹
極端功利主義的“善惡標準”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社會主義”者。但當時“社會主義”的理據有兩類,一類相信發(fā)掘人性之善可以建成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想社會。從最早的托馬斯. 莫爾直到近代的“倫理社會主義”者都是如此,但在當時的俄國,相信這一套的并不是“革命者”,而恰恰是像托爾斯泰這樣貴族出身的“理想主義的豬”們。至于從僧侶子弟變成“唯物主義者”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們則早已從自己坎坷的人生中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作為“現(xiàn)實主義的狼”他其實并不相信性善論。他認為,所謂利他、為公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為自己,并在小說《序幕》中借他人之口說自己:“他不相信人民。在他看來,人民像社會一樣壞,一樣庸俗。”所以他的“社會主義”屬于第二類,這種“社會主義”“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人們的利他主義感情,即對被壓迫者的憐憫、對他人的同情等等,而必須訴諸他們的理智,并且從利益、經濟‘得失’的觀點去保衛(wèi)社會主義?!盵 轉引自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4卷,180頁]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既然利己、利他歸根結底都是為自己,判斷善惡就不能從動機上區(qū)分,而只能看客觀后果:一種行為無論出于何種動機,只要多數人從中得利而受損的只是少數,這種行為就是正義的,而行為者就是善的,反之則是非正義的和惡的。他由此確立了“整體利益大于部分利益”的“善惡標準”。
車氏認為,從前人們判斷善惡的標準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善惡本來沒有固定的標準,受到損害的人說壞,得到好處的人說好,那么理論的正義性究竟在哪一方?有人說,善高于利益,我們只能說,善就是利益,要說善和利益有區(qū)別的話,那就是很大的利益高于不很大的利益。”有文章說,這種觀念只能證明我們心靈卑劣,只是到處尋找利益,證明了我們心靈不了解人和崇高的東西并且毫無詩意。這是不對的?!坝欣谡麄€社會或大部分成員的事就是善行,整體大于部分,全民族的利益高于個別等級的利益,以損害別人的利益求得自己利益的一方,到頭來會自取滅亡。土地所有者一般都先從各種強迫勞動中獲得好處,但結果實行奴隸勞動的一切國家中的土地所有者都處于破產的狀況。想求得自己利益的等級一開始就錯了,一些人借物質手段而大大優(yōu)越于另一些人的狀況,對整個社會的危害要大大超過利益”,“人本身的品質所帶來的善較之人只由于掌握外部物體而造成的善要有意義得多”。[ 車爾尼雪夫斯基:“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見北京大學哲學系編:《18-19世紀俄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87年,370-375頁。]從這個善惡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出,車爾尼雪夫斯基倫理的一條核心線索,就是以人數的多少來衡量。
從這個“整體大于部分”推出來的第二個觀點,就是工具服從目的。
他首先提出了一個“合理利己主義”的概念。他說,“人人都是自私的”,我不相信人有無私的愛,“人們根據經驗知道,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設想,關心自己的利益要超過關心別人的利益,并且也總是差不多用犧牲別人的利益、榮譽和生命來成全自己的利益??偠灾?,每個人都看到,所有的人都是利己主義者,所有理智強的人在實際事務中總是抱著下面的看法,利己主義是它們支配與之發(fā)生關系的每一個人的行為的唯一動機”。在生活中人們看到了一些人為了別人的利益,祖國的利益、親人的利益、朋友的利益而犧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車爾尼雪夫斯基對此的解釋是:“只要需稍加留意那些表現(xiàn)為大公無私的行為和情感,我們便可以看到,它們的基礎仍然是那種關于個人利益、個人快樂、個人幸福的思想,即仍然稱作是利己主義的情感,在最真摯、最溫柔的情感中同樣很容易發(fā)現(xiàn)利己主義的基礎”。[ 車爾尼雪夫斯基:《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見《18-19世紀的俄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87年,365-369頁。]從這種利己原則出發(fā),為了整體的利益,要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皆可以利用,一切手段皆可采取。這種“目的論”統(tǒng)帥“工具論”的理論創(chuàng)造實在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一大發(f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