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將英雄主義同階級、性別結合起來,泰坦尼克號神話強調(diào)的就不僅僅是“男子漢氣概”,還有“紳士風度”。實際上,之后描述的所有例子及上文所描寫的人類美好品德都是經(jīng)出門旅行坐頭等艙的乘客所展現(xiàn)的。同時二、三等艙的乘客除了充當頭等艙客人高貴品德的接受者——讓他們在一旁看著其婦女兒童上救生艇之外,就再未提及。正如神話中所說的那樣,上層社會的紳士只有犧牲自己才能讓社會地位較低的婦女兒童存活下來。又一次,這一論斷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為頭等艙存活下來的乘客比二、三等艙的乘客要多得多。又一次,事實與人們預想的泰坦尼克號神話背道而馳。
既然人不論高低貴賤都會有一天死亡,泰坦尼克號的故事無疑淡化了社會差別。“無論是百萬富翁還是窮困的甲板水手——所有上了這艘輪船的人都注定交織在一起、因勇氣而變得平等——不在災難面前屈服、掉淚,”《每日記事報》這樣斷言說。然而,類似這樣的報道都有固有的前提假設:只有上層社會的人做出了犧牲,因為他們“放棄”了在這艘輪船上該有的位置。“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每日鏡報》報道說,同時還指出輪船上最富有的人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就像是個統(tǒng)艙乘客一樣死去了。但正當人們?yōu)槠涑旄?,稱贊他自我犧牲的壯舉時,那些“貧窮的統(tǒng)艙乘客”卻無人關注。
最后,泰坦尼克號神話具有種族特色。如果說所有的英雄都是上層社會的,那么他們也應該是出身于美國、英國的上層社會白種人——按現(xiàn)在的說法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睹咳甄R報》宣稱:“婦女兒童優(yōu)先”不只是“海上法則”而且是“白種人法則”。同時,《每日快報》也表示:“船上的大多數(shù)人將杰出的英雄主義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他們平靜、堅忍地走向死亡,這正與撒克遜人的傳統(tǒng)完全符合。”《每日郵報》主張說,泰坦尼克號證明了“再大的災難在白種人面前都是絕對無所畏懼的”。那么,泰坦尼克號上的外國人就應該是膽小鬼:如果秩序上出現(xiàn)過任何錯誤,這時他們就解釋說泰坦尼克號上的乘客和船員并非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那么毫不例外,那些偷偷上救生艇的人或是男扮女裝趁船員不注意跳進救生艇的人就是“意大利人”或者是種族等級制度。由于英國媒體不愿意挑戰(zhàn)已建立的等級制度,所以對災難的報道驚人地一致。兩個知識分子——約瑟夫·康拉德和喬治·伯納德·肖提出了僅有的真正異議。1912年5月,康拉德在《英國評論》上發(fā)表一篇題為《泰坦尼克號失事反思》的文章。文章反駁說,泰坦尼克號的擁有者、建造者對輪船商業(yè)化的渴望超過了其建造能力范圍,而且泰坦尼克號龐大的船身并不是它的優(yōu)點而是它的弱點,就好像在小船里鋼板并不是尺寸越大越有用的,對于讓配備不足救生艇的泰坦尼克號出海的安全條例進行了言辭犀利的反諷。然而,康拉德并沒有責備泰坦尼克號的船長和船員,或許是因為他對往日海上生活的一種留戀。輪船航行和加速都會有危險,他承認說,但是航海業(yè)本身就是具有風險的行業(yè),甚至最好的水手有時候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無奈。
相反,肖對泰坦尼克號的船員就沒這么仁慈了。5月14日,他的文章《無人提及的教訓》在《每日新聞》和《領導報》上發(fā)表。文章中,他指責媒體和公眾不敢直面這場災難的真正原因,基于“正義、浪漫的死亡”而錯誤地對英雄主義進行推崇。文章語調(diào)不乏諷刺之意,他質疑人們是否真正地遵守過“婦女兒童優(yōu)先法則”。他指出,有一艘救生艇上有10個男性而女性只有2人。史密斯船長到底有沒有在碰撞后發(fā)揚高貴的品德并不是關鍵,真正重要的事是他在接到多次警告后,仍讓輪船全速前進以至于與冰山相撞。“從來不把尼爾森作為寫作題材的作家們從未聽說過史密斯船長,卻在當時都轉向寫他,”他嗤之以鼻道。而且當時樂隊正是秉著英雄主義精神一直演奏到最后,這使許多乘客打消了上救生艇的念頭,而等他們緩過來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因為音樂讓他們錯誤地認為已經(jīng)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