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來是一個講父女之情的故事,講血脈親情,遺棄與尋找、相聚和告別。但是寫到了最后,該取個書名了,我決定放棄原來想好的《骨肉》,因為我發(fā)現(xiàn)它其實講的是“來得及”和“來不及”。
這是一本半自傳小說。
2009年,我的生父來北京看我,在這之前,我們有20多年沒有見面。在那短暫的幾天相處中,我體會到了與親生父親之間的感情,那是一種血脈相連的微妙感受。他來找我懺悔,祈求我的原諒,但是長長的20多年缺失的時光,想要彌補,已經(jīng)來不及了。小時候,我們會失去玩具;長大了,會失去愛情;工作了,會失去工作,這些東西丟失了,可以再重新找回來。但是我們的人生,已無法回頭。
我的生父一直以為我沒有原諒他,所以,他是一個不安和可憐的老人。其實,我并不怎么恨他。只是“沒有感覺”而已。這些年,沒有他,我一樣在長大。沒有感覺,何來恨呢?他來北京找我,是來懺悔的,是想找我傾訴和痛哭一場的。遺憾的是,我只顧著客氣而友好地安排他在首都“旅游”,從來沒有給他一次痛哭的機會。當然,我也沒有喊他一聲“父親”。
他離開北京以后,不到半年,就突然心肌梗死離世了。
就在我接到電話的那一剎,最深刻的體會,就是:來不及了。
我以為,我們今后有的是時間,慢慢來建立父女感情,我可以有時間更多地了解他,孝敬他,幫他放下痛和悔,和他做個朋友,喊他一聲“爸爸”,就像每一個父親的孩子那么輕松和自然。我以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能夠?qū)崿F(xiàn)的。但是,我已經(jīng)沒有機會了。我沒有機會讓他知道我早已原諒了他,也沒有機會原諒自己。
我趕回云南,為他守靈,第一次面對死亡,思考死亡。
然后我回到北京,繼續(xù)生活。但是,從那時起,每天晚上睡覺,我必須開著電視,讓自己在持續(xù)的光影和聲音中入睡。如果不是這樣,躺在黑暗里,翻身之際,我必然會想起他,想到他矮胖的身影,凄涼悲哀的眼睛,一念及此,必然呼吸困難,淚水封喉。
在他去世后的這一兩年,我夢見過他兩次。但是非常遺憾,即便在夢里,他也是個死人,我只能以一個活人的身份看著他,沒辦法和他對話。我想這是因為這一生跟生父僅有幾次的會面,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最后一面,所以,做夢只能這樣。夢醒了,我的心里很痛:作為一個女兒,還有比這個更令人悲傷的事情嗎?
有時候我問自己,這是為什么呢?他生你卻沒養(yǎng)過你,你從未和他生活過,為什么這么傷心?我不知道答案。這可能就是可以被忽略一千遍一萬遍,但永遠扯不斷的親情吧!或者,是因為我對他的憐憫。人,在錯覺時光漫長的歲月里,尋覓、愛恨、犯錯。又在猛覺時光短暫的時候,無措、悲傷和遺憾。命運的車輪巨大又殘酷,人又小又可憐無一幸免,不是嗎?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30歲,和少年時離家的自己相比,我已經(jīng)開始感覺到疲憊。也明白,將來,我將繼續(xù)不斷地,面對生死離別,面對失去。
我想寫這本書,不是為了紀念,是為了忘記。希望寫完了它,交給編輯,我也可以和這些往事說一聲再見,然后可以關(guān)掉電視,安然入睡。
明天,還將繼續(xù),活著的好,需要被深切感受,趁一切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