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講究時效、績效,這就需要我們在把控會議時間的同時,能夠暢所欲言。通過會議,讓日常工作有了“議”的動力。但是,會議中的心理禁區(qū)你不可不知、不可不避!
開會雖然提倡暢所欲言,但并不代表你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發(fā)表你的言論,甚至“滿嘴跑火車”,不談正題,對一些流言蜚語評頭論足,讓自己陷入會議的心理禁區(qū)而無法自拔。這樣一來,不僅不會產(chǎn)生會議期望的效果,甚至還會影響你的職業(yè)發(fā)展。會議中的心理禁區(qū)有哪些呢?主要有人身攻擊、形式化、“隨大流”、專橫化、草率化等幾種表現(xiàn)形式。
1. 會議心理禁區(qū)之人身攻擊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競選總統(tǒng)的時候,和麥凱恩在辯論中使出了人身攻擊的招數(shù),本來應該就不同政見展開的辯論變成了一場互揭丑聞的鬧劇。
距美國總統(tǒng)大選還有 4周時間的時候,麥凱恩和奧巴馬的辯論使出了翻舊賬的新招:麥凱恩陣營指出奧巴馬和一名激進分子的交情表明奧巴馬與恐怖分子有聯(lián)系,奧巴馬陣營則翻出麥凱恩多年前卷入金融丑聞的舊賬。兩人這番舉動使得他們在競選初期努力營造的良好形象不復存在。
不光是上文案例中提到的美國總統(tǒng)選舉,赤裸裸的人身攻擊在西方國家政治會議中都是屢見不鮮。但是,作為企業(yè)單位來說,會議中的這種人身攻擊要不得。
我們時常可以看到許多會議從平靜開始,很快變成大聲爭吵,接著演變?yōu)橹该佬盏娜松砉?,再升級成對對方發(fā)言動機乃至對其人格和道德的懷疑。更嚴重是往往還從語言“人身攻擊”發(fā)展到“肢體沖突”。會議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了仇恨。
心理釋疑 給會議中的“人身攻擊”下個定義
所謂人身攻擊,即某人或某些人因主觀意愿針對他人以文字、言論進行攻擊。在會議室中,有些人喜好就此“良機”在大家面前說出他的“怨言”——進行人身攻擊,讓你的形象在部門同事、上司領導面前徹底損毀。
有些人總是喜歡在會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因為某個論點而牽扯出別的話題,為了這個不相干的話題而滔滔不絕地講個沒完,甚至牽涉到人身攻擊或是為了矛盾的說辭辯解,這往往占用了大家寶貴的時間。如果你只就主題提出客觀的看法,不但可以節(jié)省大家的時間、使會議能夠順利進行,也不會因為口不擇言而事后追悔不已。
所以,在重大會議之前你必須學會先自我反省——自己所發(fā)表的意見里有沒有涉及人身攻擊,有沒有把一些例外的事件夸張成一般事件,有沒有夸大其辭,有沒有故意抓別人的話柄大肆攻擊,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都該避免,開會或是討論應該對事不對人。如果你不能保持公正和客觀的態(tài)度,反而利用會議的時間來解決個人恩怨,別人也會這么對待你,把你當成攻擊的目標。那么,即使你有很寶貴的意見也不會被大家接受。
聶磊和王宇是大學同學,畢業(yè)后同時進入一家外企當銷售代表。由于聶磊的銷售業(yè)績比較好,半年之后,就晉升成為銷售主管。當然,王宇也成了聶磊的下屬。為此,王宇耿耿于懷:大學成績還沒有我好,怎么現(xiàn)在就成為我的領導了?
周一早上照常開部門例會,聶磊安排了本部門的工作,并就最近一段時間的銷售情況進行總結(jié),對下一個階段的任務進行了針對性的布置。當時,聶磊提醒王宇的工作方法不對,而且就王宇的不良銷售業(yè)績說了他兩句。這時候,平時忍耐聶磊很久的王宇怒火中燒,說了一大堆聶磊大學中的“私房事”,弄得聶磊甚是尷尬。
上面的案例中,作為職場新人,王宇沒有將自己的情緒處理好,沒有把職場中的會議作為自己的表現(xiàn)舞臺,而是變成了對他人的人身攻擊??上攵?,這件事對聶、王兩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短處,若你用言語攻擊別人,無論是領導還是同事,必然會引起其他與會人員的反感,最終弄巧成拙,別人也會無視于你,必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作為職場人士,一定要走出人身攻擊的會議心理禁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