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回顧與省思 (9)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回顧與省思 作者:鈕先鐘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分析

【易毀性的評估】

面對著日益加緊的美軍攻勢,日本當局對于所面臨的威脅又是如何評估的?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必須依照不同時段、不同背景和不同反應來分別加以解析。在這種解析過程中,可以像抽絲剝繭一樣終于找到日本人決定投降的原因。首先要提出一項觀念即所謂易毀性(Vulnerability),就是指某種威脅對于某種目標所能構成的傷害程度。目標可以分為兩類:一為平民,另一為軍隊,所以易毀性也可分為兩類:一為平民易毀性,另一為軍事易毀性。此處所謂軍隊僅指日本國內兵力而言,不包括其在海外殘余兵力。易毀性的程度可分四級,即低級、中級、高級、最高級。當達到最高級時也意味著此種威脅已經達到無法抗拒的程度,于是受威脅者除投降外即無其他的選擇。

其次,又必須說明戰(zhàn)時日本的決策模式。概括言之,日本國家政策的決定權是操在三方面的手中,即內閣、軍方和天皇。從表面上看來,日本是采取內閣制,但實際上,軍人所享有的權力最大,至于天皇,通常都是保持超然立場,不過在緊要關頭仍能發(fā)揮其影響力。

平民易毀性

1944年6月以前,日本社會從未受到外來的攻擊,也許只有1942年4月杜立德所作的象征性空襲為惟一例外。1943年10月,日本政府命令都市地區(qū)疏散不必要的人口,民間卻陽奉陰違,不予理會。從1944年6月到11月,易毀性還是很低,在此階段中,只有從四川起飛的B-29曾對九州南部作過幾次空襲,損失非常輕微。到1944年11月,B-29開始以馬里亞納群島為基地,轟炸日本的工業(yè)區(qū),于是平民的易毀性隨之增高而達到中級的水平。

1945年3月之后,美國陸航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燃燒攻擊,使日本平民損失慘重,一切防護措施也都無能為力,于是易毀性升至高級的水平。在整個夏季,美軍轟炸的范圍日益擴大,架次數也日益增加,連較小的城市也難幸免。等到原子彈投下時,日本平民的易毀性已達到最高級的水平。原子彈的威脅最初并不顯著,但若等到美國生產更多的武器,則整個日本所受毀滅將達到無限程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