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舟中道士》里,我們看到了前述三種命觀的同臺演出。救了李衛(wèi)一命的道士,本身具有未卜先知、化災解厄的能力,他是一個高明的“窺命者”。但他對李衛(wèi)卻做了一番教誨,其中所謂“對個人一生的窮達,應該安命,若不安命,那么大家互相競爭排擠,無所不用其極,徒增紛擾”,這是道家消極的安命觀;而所謂“對于國計民生的利害”要“知其不可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則又是儒家積極的立命觀。
由一個高明的窺命者來頌揚安命觀和立命觀,似乎表示“安時處順”與“盡其心”比“窺探天機”具有更崇高的價值。但在這個故事里乃至其他故事里,最讓人“動心”的卻很可能是能讓人鑒往知來、趨吉避兇的窺探天機能力。
事實上,道家的安命觀和儒家的立命觀雖然“不錯”,但絕不是民間百姓心中的“最愛”。我們可以說,在這方面,儒家和道家都錯估了人性,因為一方面承認命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又叫人不必理會它、不要窺探它,而只需在個人修為上下工夫,這不僅“低估”了人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時也“高估”了人們的德性,而這正是儒道兩家所共有的致命傷。在反映民間百姓心靈樣貌的明清筆記小說里,勸人“安命”與“立命”的故事,寥寥可數。
多數民間百姓渴望的并不只是將生死禍福、貴賤窮達委諸于命而已,他們更希望知道(至少是有人能告訴他們)關于命運作的各種法則及判讀方法,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進而利用這些知識來追求幸福和財富,以滿足他們并不怎么高尚的德性。在這方面,就像《鳥偏旁兒腳》等故事所透露的,他們具有無比的決心和毅力。
因此,從下章起,我們要談的主要是中國人“窺命”窺了一兩千年,所窺出來的各種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