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作家、文化評論者,曾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香港大學客座教授,文筆如火燎原,一度被誤以為是男性作家。作風前衛(wèi)、直率敢言的她,受臺北市政府之邀,自德國回到臺灣擔任“文化局長”時,連馬英九都感意外,“沒想到她可以適應(官場文化),卻又不失本性”。
龍應臺的絕佳適應力以及隨遇而安,讓我們看見她烈火性格之外,身段柔軟的一面,不論置于何種容器,都可幻化自身形狀去適應,一如水銀。
龍應臺上任頭幾天,我與她有過一段對話,我依稀記得龍應臺辦公室的每個角落都擺滿了各界慶賀的花籃,雖然為數(shù)不少,卻不顯擁擠凌亂;每株花都依照各自的特性擺到了最適合的位置,花語交綻盎然有致,仿佛坐落在歐洲小鎮(zhèn)的小小溫室。
突然之間,我覺得這就好像龍應臺本人,有個性卻帶著溫暖。最特別的是,她每到一處新環(huán)境,都能從容自處,毫不怕生。我想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她將“文化旅者”的特質(zhì)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論去到哪個國家、身處何種職位,渾身上下流淌的旅者血液就能讓陌生的環(huán)境活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