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chuàng)造機(jī)會,謀定后動助你樹立威信(2)

勝利者的陽謀 作者:李娟


取信之謀,做比說更有效

商鞅在變法之前先立威取信,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歷史上,很多人都明白此做法的必要性,但真正實施起來與商鞅卻是天差地別。

商鞅之后一百多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揭開了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序幕。但陳勝、吳廣建立的張楚政權(quán)只存在了六個月,其失敗原因,司馬遷曾做過總結(jié),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樹立起威信,最終導(dǎo)致眾叛親離。

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初,打著被殺的太子扶蘇和舊楚名將項燕的旗號,許諾“茍富貴、勿相忘”,使得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路勢如破竹,大有占領(lǐng)天下之勢??墒?,陳勝很快就耐不住誘惑,急于自立為“張楚王”,派手下干將伐秦攻城,又不封他們?yōu)閷④?。眾武將文臣不服,陳勝便大怒,欲誅其家室。凡此種種,令陳勝威信一敗涂地,屬下不再信服和親近陳勝,內(nèi)亂嚴(yán)重?fù)p耗了起義軍的實力。這時,陳勝又允諾錦衣玉食、高官厚祿,卻沒有下屬相信他,起義軍瞬間分崩離析。

陳勝的確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他以為稱王稱帝就可樹立威信,別人就可任他擺布,殊不知做了皇帝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威信的人。如果沒有威信,帝王大權(quán)也是徒有其名,根本無法駕馭群臣。如果陳勝能夠在起義之初就樹立起威信之名,踐行“茍富貴,勿相忘”的承諾,秦以后的歷史或許也將改寫。

相比之下,商鞅的取信之謀總能恰到好處,看似輕描淡寫,卻是暗藏心機(jī)。他不會對眾人進(jìn)行言之無物的說教,不會沒完沒了地訓(xùn)斥他人,而是以實際行動來取信于民。

商鞅在“南門立木”之后,也有過立威之舉。當(dāng)時,新法推行一年,官府收到許多對新法的投訴。就在這時,太子觸犯了法律,商鞅立即捉住時機(jī),制造了另一起“立威”策劃。商鞅認(rèn)為,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于貴族階層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但太子的老師必須代之受刑。于是,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被處刑,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則被刺字,以示懲戒。

從這以后,秦國下至百姓上至貴族,再沒有人敢質(zhì)疑新法。10年以后,秦國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各方面都趕上或超過了東方六國,一躍而為頭等強(qiáng)國。就連曾霸占秦土地的魏國,也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給秦國,秦國日漸強(qiáng)盛,為后來統(tǒng)一六國打下了堅持的基礎(ch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