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作者:高銘


記得在看《阿凡達》的時候我很羨慕那個星球的土著,他們無需做太多,只要把藏在自己小辮子里的觸角(也許是別的什么器官)與靈魂之樹對接就可以感受到大多數(shù)地球人窮極一生都無法體會到的感受——與自然共鳴,從這個世界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本身,不必走彎路兜很大的圈子去干點什么——靜坐辟谷隱居推測或者搞誰也看不懂的哲學(xué),什么也不需要。而且相信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也真摯的多,小辮子一對接啥都知道,想撒謊都沒門。所以我猜他們的語言應(yīng)該相對很簡單,至少無需那些感人肺腑的詞句和描繪,一切交給小辮子,保證準確無誤,標(biāo)準心靈溝通。因此我覺得他們當(dāng)中大概也很難產(chǎn)生精神病人吧?因為一切都能直接傳達,包括壓力困惑迷茫不解糾結(jié)。

而我們不行。

由于個體上的差異性,我們有著很復(fù)雜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卻又沒有那根獨特的、藏著觸角的小辮子,所以我們只好全部寄托于語言來傳達思維。假如想讓更多人知道,那么需要通過某種宗教性的儀式——文字,來實現(xiàn)。這點上倒是和潘多拉星土著們與自然溝通的方式接近,我指儀式本身。

但即便使用文字我們也無法逾越體會上的差距。既:不可能徹底感同身受。也許正是因此才會有精神病人。因為我們做不到徹底傳達出我們的壓力困惑迷茫不解糾結(jié),于是也就有了所謂的心結(jié)。所以,能夠從別人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是一種極其珍貴的……呃……詞窮了……該怎么講?體驗?好吧,大概這意思吧,理解就好……你看,我現(xiàn)在就身處于表述的困局當(dāng)中。

就是這個最初的原點,讓我產(chǎn)生了接觸精神病人的想法——我用了一種很笨的方法去體驗另外的視角。至于對與錯,好與壞,清晰與混亂,邏輯與無序,這些都不重要(我不是找他們來刷存在感的),重要的是某種近似乎宗教意識般的共鳴。我想要的,就是這個。

是的,一切并不是從2009年的8月17號凌晨開始的,而是更早,是從我對這個世界,對我們的認知,對于其他角度的好奇而開始的。

至今仍是。

因此,在沉淀幾年后我寫下了那本書。因此,六年后有了這個第二版——把以前未完成的章節(jié)完成并加了進去。也因此,我絮絮叨叨的寫下了這個前言。

時間過的真快,轉(zhuǎn)眼就六年了。但我很清楚,一切還沒有結(jié)束,一切才剛剛開始。

2015年秋,云南玉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