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國平法官在判決當中還有一段意味深遠的話,我至今不忘:“衡量新聞機構的評論是否公正,應當從其評論的對象是否與社會公共利益相關,評論依據的事實是否真實存在,評論是否出于誠意來考慮。”
雖不能至,但取其上,才有可能得其中。
五
何帆說,作為中國法官,翻譯這本書,讓他深思,在一個風云際會的大時代里,這一代法律工作者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作為新聞人,我同感深意。
不過,霍姆斯法官說,法律的生命不在邏輯,而在經驗。
換句話說,法律的進步,不僅取決于法律工作者或者新聞工作者,而在于“大多數人的生命經驗”。中國適逢微博時代,人人都在其中,要回答的問題已經是:“給你自由,你能干什么?”
要擺脫過去的泥土,就先要擺脫僵化的自我封凍。
思想的本質是不安的,它對表面上或多或少的統(tǒng)一總保持警惕,不停地主張更多的細節(jié),要求更多機會作出鑒別,完成精神的不斷更新,一切陳舊的東西將依據新的線索來重估再建。人人如此,一個民族新的思維線索就會浮現其上。
顧準說過:“什么是專制?專制就是認為自己絕不會錯的想法”。
這話警示政府官員、新聞界,和每個普通公民。
(柴靜,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記者、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