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系技巧之不完全手冊(4)

江湖中國:一個非正式制度在中國的起因 作者:于陽


9.認

“文化大革命”前,筆者隨父親返福建老家,所聞最驚奇者有二:一是滿街焚香拜佛,二是人人拜干媽。經過“文化大革命”,又經過改革開放,拜佛和認干媽現象都有些許減少,不過至今仍是流行習俗。至少在福建沿海,“文化大革命”以前人人有干親,形成事實上的“制度”,甚少例外。而在鄰近的廣東地區(qū),即便沒有人人拜干親,也是十分普遍流行的習俗?!案蓩尅钡摹案伞弊质潜狈秸f法,在南方沿海地區(qū),一般稱為“契”,即“契媽”和“契爸”。認或者拜的行為,稱為“契”,認一個干親或干兒子被稱作“契一個”。

認干親的道理很簡單,認了干親就多一門親戚,日后兩家人,尤其是干爹媽干子女之間,也好相互照應。由于雙方主動認親,具有半友半親色彩,屬于友上加親,亦友亦親,關系肯定比一般的遠親和朋友更密切。事實上,干親家成年人之間原本多是至交好友,本來就十分融洽,認完干親,關系則更加鞏固。

就功能而言,認干親與結拜兄弟或拜師很接近,都是在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們之間締結類血緣關系,文化學上叫做泛家族主義制度。但是,它們之間的差別非常明顯。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首先,認干親主要發(fā)生在家庭與家庭之間,或者個人與家庭之間,至少在筆者考察的閩南地區(qū)普遍如此。而結拜和拜師,主要發(fā)生在個人與個人之間,或者個人與江湖幫會之間。這就凸顯兩種不同的群體特征:認干爹干媽,多是居家生活的本分人,而結拜兄弟、拜師拜祖,多是游民、會黨分子、流動生活者。其次,認干親是一種家庭概念,它的傳播范圍局限在兩個核心家庭,甚至不擴散到雙方的家族遠親,譬如表親堂親,外戚們的態(tài)度并不因為這個小家庭認干親而有明顯改變,干親關系和名分是不傳遞的。而結拜和拜師具有團伙甚至會黨性質,一拜就可以拜許多人,比如《水滸傳》有108人。通常拜師后,師父門下所有弟子都是自己師兄弟。歸結說,認干親是兩家人互助,結拜和拜師以團伙為要義,這是二者最大差別。

10.跟

杜月笙早年在上海灘混得有頭有臉的時候,人稱聰明“小諸葛”,放著十六鋪碼頭的大哥不做,毅然托人引薦入大亨黃金榮公館做雜工,為的就是“跟”上大船,他日東山再起。李登輝在康奈爾大學留學期間,博士論文《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獲全美最佳博士論文獎,引起蔣經國重視,有意延攬并培植。李登輝“跟”上蔣經國后,先后任“政務委員”、臺北市市長、省主席。1984年被蔣經國提升為“副總統(tǒng)”,并進入“中常會”,被刻意培植為接班人。1988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tǒng)”。從這兩個例子看,“跟”是混世要訣,它締結了與權威人物的關系,頗有借力打力之妙,如同船上的乘客們不費吹灰之力,跟著老船長乘風破浪,創(chuàng)造輝煌。

跟,就是跟線。線,就是江湖名利場的派系。

跟線,是一種戰(zhàn)略,一種洞察力,并未涉及具體手段。若要付諸實施,還得動用其他手法諸如攀、拉、套、拍、捧等等。為什么說跟線是戰(zhàn)略而已?因為“跟”的作用僅限于制訂規(guī)劃。跟不跟得上,還得看悟性,看自己努力。能跟,則是比這悟性更大的悟性。但別小看這種規(guī)劃,如果跟線不對,一輩子前程就葬送了。

跟線,需要小人物的“高瞻遠矚”,所謂拿破侖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雖位卑而眼界開闊,身處在下層,卻要站在高層的地位來分析大趨勢。這對自己選擇攀附目標極為重要。選擇那些前途看好但處在成長期的“潛力股”做靠山,“良好的開端已是成功的一半”,不僅投資低(因為在靠山崛起前就開始依附),而且捷足先登,先下手為強。一伺靠山崛起,便是享受瓜熟蒂落之時,與之已建立生死同盟。當然,跟線也有極大風險,一旦跟錯滿盤皆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