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落的線索
筆者積十年心得,設置了以上這五個問題。自然地,只能先自問自答。為了找答案,筆者做了一項十年研究:
1993~1998年,筆者利用工作接觸社會各階層群體之機,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定向調(diào)查,從中歸納出幾個關鍵概念:關系、人情、死黨、面子、混。這五個關鍵詞勾勒了一個特殊的話語空間,代表了“書本學不到”“老實人吃虧”“壞人發(fā)達”等規(guī)則的內(nèi)涵。調(diào)查顯示,這些概念與社會陋規(guī)有關,也與一些隱形習俗有關。
2000年,筆者做了一個古代文獻電子資料庫,涵蓋公開出版和互聯(lián)網(wǎng)登載的大部分古代電子文庫,主要包括《二十四史》以及歷代重要文學作品。將關系、人情等關鍵詞放進文獻庫檢索,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第一,這些關鍵詞的起源時間相對集中(相對于五千年文明史),基本處于明中葉后至清代;第二,這些關鍵詞的話語主體是移民和游民,俗稱“闖蕩江湖的”。
明中葉以后的游民崛起與上述隱形體制有何關聯(lián)?這個問題引人入勝,充滿誘惑。
明代是中國文化古典性的終結(jié),也是近代性的開始。社會變遷千頭萬緒,究竟哪些歷史變化與上述隱形制度有因果關系或者相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