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鄧麗君開始家喻戶曉,表達出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新生事物的狂熱,更多的年輕人留長發(fā)或者半長發(fā)、燙頭,以有“三洋”錄音機、穿牛仔褲(喇叭褲)、跳霹靂舞為時尚。“搖滾”一詞開始出現(xiàn)在部分年輕人當中。
——《躁動與反抗:西安搖滾樂發(fā)展側(cè)記》
如果僅僅在西安搖滾樂的范疇中談論,“八個半”是不可或缺的,“八個半”是西安“八又二分之一”酒吧的慣稱,它來自費里尼的同名電影,也有人稱它為“八點五”。它承載了西安搖滾樂2001年到2005年的大部分演出,曾創(chuàng)造了西安搖滾樂最輝煌的時代。
——《不僅僅是搖滾樂——八又二分之一酒吧》
躁動與反抗:西安搖滾樂發(fā)展側(cè)記
(一)
書寫任何一座中國城市的搖滾史,都離不開發(fā)源地:北京。從歷史的角度看,北京代表著中國搖滾的中心,搖滾樂從這里向其他城市輻射,從而形成影響。業(yè)界公認的第一支中國搖滾樂隊,是1980年前后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成立的萬李馬王樂隊,它以翻唱披頭士(The Beatles)等老牌樂隊的作品為主,這一年被認為是中國搖滾元年。
“萬李馬王”四個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來源卻頗為有趣:樂隊成員聽說朝鮮有個千里馬,幾個人的姓一湊,正好是萬、李、馬,還多個王,蓋它一頭,于是萬李馬王樂隊就這樣成立了。
嚴格說起來,“萬李馬王”帶有校園樂隊的印記,屈指可數(shù)的幾場演出都在學校進行,當時人們對文藝節(jié)目的理解還停留在朗誦、獨唱、合唱時期,這樣一支樂隊讓學校師生激動不已。校外演出的愿望尚未能成真,樂隊便解散了,更遺憾的是這支樂隊未留下任何形式的資料。
與其說這是1980年左右的中國搖滾樂,不如說這僅僅是北京的搖滾樂。1985年之前,“搖滾”這兩個字在西安還是空白,只是零星地出現(xiàn)了一些接觸到歐美音樂的人,那時接觸歐美音樂的渠道大多來自政府和跨國公司的工作人員及親屬。雖然香港的Beyond樂隊早在1983年就已經(jīng)成立,但對內(nèi)地的搖滾樂并無太大影響。此階段西安接觸到搖滾樂(歐美音樂)的人無法具體統(tǒng)計,熟知西安搖滾樂的人堅信搖滾樂在西安出現(xiàn)的時間并不落后于北京等地。
據(jù)來西安發(fā)展的新疆樂隊“回歸”的主唱阿里回憶,早期的西安搖滾樂代表人物有西影廠的徐斐。徐斐是歌手出身,1985年去深圳發(fā)展,1986年出版發(fā)行中國第一張搖滾專輯《搖滾臺搖滾夜》。這張專輯已無資料可查,在中國搖滾史上也未被提及,它是否是中國第一張搖滾專輯也有待商榷。阿里回憶道,1983年或1984年,在一部由西安電影制片廠和內(nèi)蒙古電影制片廠合拍的電影中,看到過幾處樂隊的畫面,據(jù)說是西安新蕾樂團的電聲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