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

人與土地 作者:阮義忠


老天給的禮物

阮義忠

我以拍照被熟知,以所撰寫的《當(dāng)代攝影大師》、《當(dāng)代攝影新銳》兩書被當(dāng)成將西方攝影潮流引進華人世界的傳道者,又因創(chuàng)辦《攝影家》雜志,被認為出了點力,將中國當(dāng)代攝影家推向國際舞臺。其實,在拍照前我是個勤讀書、愛畫畫的文藝青年,寫過詩、小說,發(fā)表過數(shù)不清的插圖,但一路走來,在攝影投入的時間、精力最多,受到的肯定也比較大。

文學(xué)、繪畫著重想象與回憶,攝影卻仰仗直覺與發(fā)現(xiàn)。兩方各有所長,但攝影的見證性凌駕于其他符號,難怪日本人將之譯為寫真。《人與土地》是我的一個攝影主題,將我在1974—1986 年于臺灣農(nóng)村所捕捉的畫面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共八十四幅照片,曾在國內(nèi)外諸多美術(shù)館展出并被收藏。

攝影的強度全在瞬間的精準(zhǔn),想要交代前因后果、表達內(nèi)心的感動,還是有賴于文字。每張照片背后都有段長長的故事,足以讓行家們寫成一篇篇動人的小說。但我做不來,只有偶爾在課堂上跟學(xué)生講講故事。拜《南方都市報》之邀撰寫專欄,又蒙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結(jié)集出書,促成我與更多人分享經(jīng)歷的因緣。

近三十年來,人類文明與地球生態(tài)變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恐怕超過以往三百年,甚至三千年。這不只是生產(chǎn)消費的失控、科技的濫用,也和人類的自大、貪婪及價值觀顛倒有極大關(guān)系。我在拍照時,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與人的互信互助,人對土地的依賴感恩,人對天的敬畏、對物的珍惜。這些價值在今天的臺灣、大陸還留下多少?

一切都在變,都在消失。在變化與消失的過程中,有一個瞬間被相機記錄下來,就成了不變的永恒。攝影者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感動的當(dāng)下也是創(chuàng)作的同步,因此身、心都必須極度敏感與機靈。我已年入花甲,照片越拍越少,寫文章的意念卻越來越強。寫《人與土地》正是一種反省,期許自己在未來的十年間以文字為重;再有十年,那就重拾畫筆。藝術(shù)手法要靈巧容易,要樸拙可難,一切感覺的棱角都磨平、磨潤了,離拙就近了。

在旭海所拍的這張照片是《人與土地》中難度最高的。這個位于臺灣南端的小村子,有幾戶人家被圈在全臺最神秘的軍事基地里,等待搬遷。那回我雖有“警備總部”的核準(zhǔn)公文,依然被擋駕在外。就在必須交出所有裝備方可放行的點收空當(dāng),在地平線發(fā)生了這一幕我誓必要冒險搶拍的畫面。

一排村民在比賽,看誰的筋斗能翻最多次。一件極其平凡的事件,卻讓我直覺到它的深刻寓意:人類在土地上重復(fù)著“生、老、病、死”的輪回,累積著“貪、嗔、癡、慢、疑”的業(yè)力,卻一同注目著顛倒的人生,毫無所覺。我攫住了一個永恒的剎那。

畫家陳丹青十分喜歡這幅作品。有一次,他頂認真地問我:“這張照片是上帝替你按的快門吧?”沒錯,回首來時路,我拍到的所有好照片,包括鏡頭前一切人、事、物給我的啟發(fā),都是老天給我的禮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