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曹操有一次要會見客人,覺得自己的形象不太好,白臉奸雄嘛。他就找了一個漂亮的人代替他,而自己當這個人的侍衛(wèi),拿著刀站在旁邊。客人會見后對人說,曹操很漂亮嘛,不過我更尊重他旁邊那個拿刀的人。這個故事說明,并不是站在主席臺上滔滔不絕的人才能給人留下印象,當一個傾聽者也不一定會被人遺忘。從格局上來看,有人說話,就必然有人在聽,兩者是缺一不可的相生關系。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傾聽者都忘記了,他還想得起自己說過些什么嗎?可是現(xiàn)在人人都想說話,沒有人想做聽眾。唯表達為目的,交流根本就沒有。很多人去見其他人,去之前想的是要好好交流一下,增進彼此的了解。可等到那人面前一坐,表達欲望出來了,就變成了“今天要用語言征服那個人”。要是對方也是一個這樣的人呢,完蛋了,兩人爭辯得面紅耳赤,甚至會打起來。結果呢,大家強顏歡笑地客氣收場:今天爭辯得很愉快,大家都是性情中人。“性情中人”這個詞語,是送給很多自我主義者的高帽子。比如一個人喝醉酒與人打架,本來就是錯誤的,卻冠以性情中人就給免罪了。很多毛病都被“性情中人”這個詞語給開脫了。
經(jīng)常有人用疲倦的口吻說“人際關系太復雜了”,我覺得那是他們把人際關系做復雜了。首先他們是這樣看的: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要糾結在一起,就十分復雜。現(xiàn)在有一種流行病,叫做“人際關系畏懼癥”,說的就是這種復雜超過了我們大腦的承受能力,令我們的精神出現(xiàn)病變。其次,他們認為人際關系就像他想的那么復雜,因此自己也要變得復雜。我們說的“聰明”,往往是這種復雜化的表現(xiàn)。因為過于“聰明”以至于“死機”,是常有的事情。他們認為人們的需求是復雜的,但人們真正需求的是愛;他們認為人們的交流是需要技巧,需要“演講與口才”的,其實真正有效的是誠實;他們認為利益是此消彼長的,其實是互利互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