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牽扯到其他的話題,恰巧提到他以前一些不檢點的言行(比如“上星期二開會你遲到了”),他很可能會更生氣,因為他會覺得他現在要在一個全新的戰(zhàn)場上為自己辯護了。因此,你所做的到頭來會把一個小沖突升級成一場徹底的戰(zhàn)爭。
如果爭辯發(fā)生在公共場合,我們會更加注意不丟面子,對羞辱更加敏感。如果這一切發(fā)生的話,那么我們就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如果你們在別人面前爭吵,那么你們兩人會覺得比你們單獨吵架的時候更加惱怒。如果爭辯發(fā)生在公共場合,我們會更加注意不丟面子,對羞辱更加敏感。如果這一切發(fā)生的話,那么我們就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你可能會冒險想把旁觀者拉入爭辯,其實這樣做對于打破僵局一點兒作用也沒有。只要你增加自己的氣勢(“安妮,你同意我的觀點,是吧?”“當然了。”安妮回答道),你的對手馬上會助長自己的氣勢(“是嗎?那好,格雷、本、艾利克斯,你們都同意我的觀點!”)。如果你是在孩子面前爭吵的話,那通常是一個最明顯的、可以輕易意識到的警示信號—爭吵達到白熱化了。
如果是上述情況中的一種或多種,這就說明傻瓜燈亮了,濃煙正從車蓋子底下冒出來,引擎正在轟轟作響—如果你不馬上停下來的話,引擎就會罷工了。
爭吵給他人帶來額外的傷害
當你在人多的地方發(fā)動戰(zhàn)爭的時候(如果是惡毒的爭吵,那就意味著起碼是在第三者面前),那么無辜的旁觀者很可能受到傷害。不管僵局是發(fā)生在兩個家庭成員之間、商業(yè)伙伴之間、朋友之間,還是兩個陌生人之間,情況都是一樣的。如果真的發(fā)生這種情況,那么只會使爭吵更加復雜,使僵局更加難以打破。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爭吵。梅琳達因為蒂姆在家待的時間很少,所以和他大吵。她覺得蒂姆在工作上花的時間比真正需要的時間要多,因此忽視了家庭。他倆陷入了僵局:梅琳達說蒂姆根本沒有必要周末上班,蒂姆則反駁說她是不對的,根本不知她在說什么。當我和他們兩個談話的時候,他們告訴我他們之間的爭吵似乎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涉及雙方共同的利益,吵來吵去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兩人還鬧得僵持不下。他們最后一輪爭吵發(fā)生在他們6歲的兒子迪倫面前,當時迪倫正坐在櫥柜上畫畫。突然,迪倫放聲大叫:“嗒,嗒,嗒,爸爸媽媽,嗒,嗒,吧,吧,啪!”
梅琳達說著說著戛然而止,她轉向兒子,喊道:“迪倫!你不再是個嬰兒了,不要學嬰兒說話。”
“嗒嗒,嗒嗒,媽媽,啪–啪–啪!”
“好吧,迪倫,聽你媽媽的話。”蒂姆說道,想緩和一下氣氛。
梅琳達突然怒目圓睜,插話道:“蒂姆,你不要打岔。是我在天天照顧他,你不要突然間表現得像個父親一樣!”
“好吧,我不干涉。我回辦公室。”蒂姆反駁說,氣沖沖地離開了。
在這種情況下,梅琳達沒有注意到爭吵升級的危險信號—廢話連篇,中傷對方。在這一刻,無論是她還是蒂姆都沒有意識到在他們兒子面前吵架,使事情變得更糟糕。后來當我問及他們此事的時候,他倆都承認迪倫的在場使得他們的反應有些過激。梅琳達覺得更加生氣了,因為她知道兒子在想念父親,想要和父親一起玩的時候,卻不得不獨自玩耍,還要聽父母吵架。她因為爭吵,因為蒂姆的頑固而責備他。蒂姆覺得兒子在場使他更沒有面子。他覺得他一邊迎接妻子的挑戰(zhàn),同時還要在兒子面前極力為自己辯解,這讓他覺得更加丟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迪倫的在場使他們兩人都覺得自己不像父母,如果是單獨吵架的話可能還好點兒。
蒂姆氣沖沖地離開之后,梅琳達想和迪倫解釋剛才發(fā)生的事情,但是他拒絕聽,幾次都說:“我不想談這件事情。”“你太自私了。”那天晚上,在給兒子讀完睡前故事之后,蒂姆因為在迪倫面前吵架而向他道歉。迪倫的回答卻是:“你為什么讓媽媽哭呢?”后來,蒂姆和梅琳達都意識到,他們兩個不管是誰想和迪倫談話,兒子都會偏向另一方。他們知道把迪倫推到了中間,其實他們兩個誰都不想這么做—在這一點上兩人意見一致。
想一想上一次你在第三方面前對別人惡言相向的情景。試著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重新回憶當時的情景。如果旁觀者是你的同事,你們的爭吵對他的情緒會產生什么影響?這個人會覺得他需要偏向某一方嗎?付出了什么代價?問一下你自己,在別人面前吵架是不是讓你(或是你的對手)感到更加生氣、更加抵觸,或者說羞愧。
退一步海闊天空
當你過于生氣的時候,你有自己的方法可以讓你冷靜下來,我們所有人都如此。但是我想再告訴你三點。當你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變得非常生氣的時候,你可以大膽嘗試以下做法:
? 呼吸
? 退出
? 思考
呼吸:當你的杏仁核控制了你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時,你的呼吸就會變得淺而急促。但是結果證明,只要你深深地、緩慢地吸氣,然后充分呼氣(如果你生過孩子的話,很可能在分娩課上學過這些),就能激活控制線路,使你的神經化學物質回到一個比較冷靜的狀態(tài),擴大你的視野,讓你看到大局。
當你覺得很失意,總想讓你的對手投降,或是對方指責你錯了的時候,記住從腹部深深地、緩慢地吸氣,然后充分呼氣。只要做三次,你就會發(fā)現這個方法很管用。對方因為自己在生氣,甚至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試一試,看看你是否會感覺有所不同。你不會有損失的。
退出:接下來,如果某種情況觸發(fā)了你大腦里的警報系統(tǒng),那么你需要擺脫這種情況。你需要真正地,或者有時候象征性地遠離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但是不同的做事方式會造成很不同的結果。當蒂姆和梅琳達爭吵完,氣呼呼地沖出廚房的時候,這讓他的妻子更加憤怒,而不是冷靜。因為他在梅琳達責怪他不是個好父親的時候離開了,所以她不但沒有冷靜下來,反而更加生氣。
一般來講,真正的離開比象征性的離開要簡單點兒,但是你必須足夠鎮(zhèn)定才能做到這樣。上文中舉的那個事例—服務員向顧客道歉,又拿來新菜單—和我現在談論的話題正好一致。那件事情的起因是顧客告訴服務員是她的錯,服務員的表現沒有使?jié)撛诘慕┚殖蔀楝F實。服務員相信自己是正確的,但是她沒有說“不,我菜單上寫得很清楚”來把球拋給對方,而是選擇了最近的出口—她向顧客道歉,事實上是在告訴對方,她會搞定這件事情的。
有時候,當我們過于生氣的時候,我們想不起來要說什么來讓我們擺脫僵局,或者即使想到了,對方也不會讓我輕易離開。那怎么辦呢?有時候我們只是象征性地離開或掛斷電話。當然,如果你在出去的時候故意把門摔得很響或是徑直放下話筒,那么只能使情況更糟糕。相反,你需要做的是提醒對方,或是—情況更好的話,如果你已經放慢呼吸,鎮(zhèn)定下來—可以征詢對方的意見:“你介意我們以后再談這件事嗎?”請求對方以后再談此事,這個工具非常有效,因為你在給對方時間,讓他可以控制他的情緒。如果你說“如果你覺得可以的話,我現在不想談論這件事,以后再說吧,因為我想要冷靜一下”,那么你是在請求對方幫忙,承認自己表現過激,現在不是最佳狀態(tài)。這樣在你和對手之間建立起了一種良好的關系。最起碼給予幫助的一方會感覺自己“略勝一籌”—覺得自己是給予幫助的一方,因此很有面子—這會降低他的憤怒和抵觸情緒。當然,這也是幫助別人挽回顏面的又一種方法。
盡管我覺得這個策略非常有效,但是有可能對方不愿意幫你這個忙。如果你得到的答復是“不,我現在就想把這事說清楚”,那么你必須再退讓一步。首先,不要上當,因為那一刻,你們兩個都被憤怒沖昏了頭腦,根本無法解決任何事情。記住,這個策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你和點燃你的感情大腦的誘因之間留有距離,這樣你可以冷靜一下,使用你現在掌握的工具獲得你所需要的。因此,你應該做的就是道歉,結束談話(哪怕只有兩分鐘也行,比如“我一會兒再給你回復”)。
如果你是和親近的人爭吵,你可以說:“對不起,我需要冷靜一下,但是我保證以后會再談這件事情的。”這樣做,你不是在責備對方;相反,你是在讓他知道你是那個需要冷靜的人,你在請求他同意以后再談論這個問題。如果對方是個陌生人或是生意伙伴的話,這樣自我低頭可能顯得有點兒傻,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給自己找個借口。如果是在打電話,你可以說:“對不起,我還有個電話要打,我能一會兒再給你打過去嗎?”如果你和對方是面對面的,那么就說:“我有一個重要的電話,等我一會兒回來,我們再談這件事,好嗎?”如果這個借口聽起來太假,那么我告訴你,你現在的確有一個電話要打—你需要給你的額葉打個電話。
要記住,不管找什么借口,都要向對方保證你馬上就會回來,結束你們的爭吵。
思考:這是策略中最簡單的一個,你可能會發(fā)現這是你最先使用的策略。要想知道它是怎樣發(fā)揮作用的,請想象一下,你正沿著一條狹窄的小路穿過樹林。在你的面前是一道高聳入云的磚墻,你就像一個沒有意識的、上了發(fā)條的玩具一樣一直往里走。每次你向前走幾步,就會撞上墻,彈回來,繼續(xù)前進,又撞到墻上,彈回來,又繼續(xù)向前。充分想象一下。這種意象告訴你什么?它告訴你,你并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不管你嘗試多少次,你將無力前進。如果你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那么對你來說深呼吸、退出僵局會容易很多。
最后一句話。如果你讀完這一章,仍然處于狹窄視野的陷阱中,那么不要著急。這是一個自然的反射。你感到無能為力,別人也是如此。你所能做的就是更好地了解它是什么時候發(fā)生的—注意,警示燈什么時候亮了,這樣你可以停下來,退一小步,問一下自己:“現在面臨的大局是什么?這是我真正需要的嗎?”你是想要你的孩子同意蔬菜對他有好處,還是要讓他吃掉蔬菜呢?你是想要水管工人承認他把洗碗機安錯了,還是讓他把洗碗機修理好呢?你是想要賣出東西,還是讓你的顧客同意你所說的競爭對手的產品不如你的呢?你是想讓你的老板承認你是最有能力的員工—并不是說這樣做不好—還是想要升工資、有更多的休假時間呢?我想你會抓住問題的關鍵的。
你應該做的不是把眼光局限在“你是正確的”這一點上,而是不要像沒有意識的上了發(fā)條的玩具或是原始的爬行動物一樣,頭撞到磚墻上后,你要退回來,思考一下你真正的目標。勝利不是聽到對方說“你是對的”。它是讓對方同意你實現自己目標的方式,甚至是在他不同意你的觀點的時候。這樣說來,很明顯,他是否同意你的觀點其實完全不重要。事實上,一心想聽到“你是正確的”,只會把一場爭辯演化成惡毒的權力之爭,導致雙方關系的破裂,對雙方來說沒有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