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王利原先是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首席設計師,待遇頗豐厚,生活倍兒滋潤,年紀輕輕就干得風生水起,可謂是春風得意。如果他能堅持好好干幾年,肯定比同齡人提前步入“小康”生活。
怎奈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很好面子,好充“大頭蒜”,王利也不能免俗。自從工作以后,他結交的人多了,層次高了,請客吃飯當然不想去那些小飯店。另外,他還是一個很注意享受生活的人,出入的都是高檔場所。今天請這個朋友,明天請那個客戶,夜夜笙歌燕舞,場場交誼聯歡。雖然他現在錢掙得多了,花銷卻也隨之增大,再高的薪水也經不起這樣揮霍。
王利異想天開地認為,憑自己的才干肯定能開辟更為寬廣的天地。所以沒過多久,他就從公司跳槽出來另立門戶,注冊了一家屬于自己的廣告公司。王利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公司的運營之中,白天忙業(yè)務,晚上請客戶,來去匆匆,很難再見他輕松自如地一展笑臉了。
做設計得心應手的王利,做起管理來卻有些力不從心。公司開了兩年了,他的個人生活條件不但沒有什么改變,反而不如從前。王利自己總結這段日子,忙得連細細品味一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錢也掙了一點,可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沒有幾個。公司要運轉,員工要工資,客戶朋友要應酬,整天忙得焦頭爛額。不但花空了以前工作時的積蓄,還多了幾筆銀行的欠款,只能拆東墻補西墻。
有時難得碰見,想跟他多聊幾句,他卻急著要走,我問他有那么忙嗎?他苦笑一下說:“窮忙”,就匆匆走了??粗谋秤埃挥傻米屓讼氲角f萬個匆忙而又“窮忙”的背影。
其實,很多“窮忙族”事業(yè)之所以沒有起色,并非他們沒有真才實干,而是他們對自己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所以看上去整天忙忙碌碌,卻總也實現不了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
我們曾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學過一個詞叫“碌碌無為”,“碌碌”就是忙得不可開交,卻又“無為”,實在是可怕。越忙越窮越窮越忙,相信這個怪現象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卻現實地在越來越龐大的人群中發(fā)生著,而且很少有人來反省自己陷入這個怪圈的原因。一切只因“身在此山中”。
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有個準確認識,尤其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知人士,如何在職場這一盤殺機四伏的棋局里,合理運用所學走好每一步?如何避免使自己的才華被束之高閣,避免在不經意間被變成了廉價勞動力?我想,這些問題正是我們需要時時深思的。
“人力”是一種無奈,可誰又能說“窮忙族”不是一種無奈呢?所以“窮忙族”和“人力”并名也并非不無道理,當你只把自己當成“人力”時自然不能如愿,成功的路必然是漫長而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