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剛報》記者王淮冰,從貴陽來到重慶買票候船,準備去武漢籌備出版《大剛報》。8月28日中午,王淮冰正在住處搖著芭蕉扇吃飯,一輛吉普馳來,車上跳下《新華日報》采訪主任石西民,說毛主席要到重慶了,邀他去機場采訪。途中,又接了《大公報》記者彭子岡、《新晚報》記者浦熙修,最后是郭沫若夫婦,一輛美式吉普竟擠了8個人。
除了一些西方媒體,也就《新華日報》有這股勁頭。
而當天去九龍坡的幾十名記者,多是外國記者,好像外國人比中國人更關注這次談判似的。
重慶有幾十家中國報紙和通訊社,還有一些外地報紙駐重慶的記者。除共產(chǎn)黨的《新華日報》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少數(shù)媒體外,基本都控制在國民黨手里,其中的首席喉舌自然是中央社和《中央日報》了。
8月16日,《中央日報》在國內(nèi)要聞版上以三欄的顯赫地位,用大字標題刊出“蔣主席電毛澤東,請克日來渝共商國是”的新聞,并公布了電報。21日,又以同樣方式刊出蔣介石的第二封電報,標題是“蔣主席再電毛澤東,盼速來渝共商大計”。
這回毛澤東來了,比之此前大張旗鼓的宣傳攻勢,比之《新華日報》和其他中間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中央日報》幾近偃旗息鼓,只發(fā)了條幾十個字的新聞,還是中央社的稿子。
直屬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領導的《中央日報》,當然明白自己只是喉舌,沒長大腦,不敢也不會擅作主張。而大腦已經(jīng)發(fā)出指令,不發(fā)社論、不寫專訪,一律采用中央社的新聞稿,要登得少、登得小、版面不要太突出,標題不要太大,盡量縮小影響,不替共產(chǎn)黨造勢。
連蔣介石和毛澤東會談的消息,《中央日報》也不放在顯著位置,只在國內(nèi)要聞版中用兩欄標題刊出。
“中央”尚且如此,那些“邊角”又豈敢隨便發(fā)聲?
從江西到陜北,毛澤東在偏遠的山溝里深居簡出,用邵力子的話講,是“毛先生一向不出來”。這回突然空降重慶,舉世矚目,誰不想一睹這位傳奇、神秘的中共領袖的風采呀?9月1日,毛澤東去黃家埡口中蘇文化協(xié)會參加茶話會,一時間人山人海,萬人空巷?!吨醒肴請蟆飞缫苍邳S家埡口,職工也紛紛跑出去看毛澤東。
在1945年夏秋重慶這個大火爐中,多少有點自主權的少數(shù)媒體記者,應該是最忙最累的一群人了。以《中央日報》為首的大小喉舌,對此卻好像不屑一顧,把話語權拱手讓給對手。
不知那大腦是進水了,還是讓門擠了,反正肯定是進得不少,擠得不輕。
唯一一次大動干戈,是毛澤東將9年前寫的《沁園春·雪》贈予柳亞子,在重慶引起很大反響,《中央日報》組織一批御用文人,大批毛澤東的“帝王思想”。那又怎樣?歷史已經(jīng)證明,斗智斗勇,蔣介石都不是對手。
《中央日報》社長胡健中憂心忡忡:“對重慶談判的消息登得少和登得小,也不是辦法。最近《新華日報》的銷路是多少?我們的報紙銷路是多少?這樣拖下去怎么辦?我們不能領導這個時代是危險的。在國際宣傳上我們也搞不過共產(chǎn)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那樣龐大的機構,集中了那樣多人才,駐重慶的外國記者就住在國際宣傳處里,我們派專人和他們聯(lián)絡,給以交通和電訊的方便,但他們對我們的宣傳總不大感興趣,對曾家?guī)r五十號(周恩來在重慶駐地——筆者)說的話特別感興趣。這個問題值得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