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信仰,不幸福(3)

龍永圖 白巖松:中國,再啟動 作者:龍永圖 白巖松


要知道真正敢拋棄財富的人一定是富裕的人。就像大畫家董壽平,他后來之所以成為大畫家,是因為他們家太富了,他就喜歡畫畫,把財產(chǎn)全扔了,一心畫畫成了大家。如果他家庭不富裕他能扔掉財富嗎?他會成為大畫家嗎?當(dāng)中國人都成了“富二代”的時候,生活會靜下來,這需要公平,規(guī)則的公平,各方面的公平。

第二,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讓全社會的信任建立起來,因為我參與其中了,就像陪審團。中國現(xiàn)在也慢慢開始讓民眾的意見參與進來,你參與其中了,最后你才會擁有更大的信任感。大家別把“民主”當(dāng)成敏感詞,十七大報告里頭兩個章節(jié)都在大談民主。

最后一個,就是信仰(或者叫希望)。有信仰就會有敬畏,就會有變好的沖動與行動,就會有自覺對惡的克制,個體與社會就會美好一些。

我覺得中國有很大的焦慮痛苦,來自我們的確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度,中國只有1億多人有著各種各樣的信仰,剩下的都是臨時抱佛腳。中國人進廟里或者到觀里頭目的非常明確。什么事?沒孩子,那去找觀音。什么事?病了,進藥王殿。什么事?缺錢,拜財神爺。指向特別明確。另外,中國還發(fā)明了“許愿”和“還愿”這一說,全是臨時的,千百年來就這樣。

當(dāng)然,必須強調(diào),在中國,信仰可不一定與宗教有關(guān),但一定與我們內(nèi)心的充實有關(guān)。我們內(nèi)心要建立一種信仰,就是要有敬畏。改革開放30年,欲望面前,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畏是兩個詞,尊敬什么,畏懼什么。因此,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條大河兩邊的河堤,這邊是敬,那邊是畏,河的堤壩足夠高,不管河流怎么波濤洶涌,都不會泛濫成災(zāi)。但問題是,這100多年信仰的崩塌,敬畏的河堤不在了,或者變低了,因此欲望的河流奔騰泛濫,帶來無數(shù)災(zāi)禍。

人一定是活在希望之中,只要有希望有信仰,人就不會那么焦慮。

尋找信仰,我覺得這是中國最大的命題。

中國改革頭20多年,要解決人和物質(zhì)之間的關(guān)系,“溫飽”“小康”“翻兩番”,全是物質(zhì)的概念。經(jīng)過20多年,我們物質(zhì)達到了一定程度,提出了“和諧社會”,“和諧社會”不就是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嗎?進入到這樣一個發(fā)展階段,一個新的挑戰(zhàn)來了,一個13億的國家怎么解決人和自己內(nèi)心之間的關(guān)系?

幾千年走過來,中國人的信仰在哪里?它在一種雜糅了的中國文化里,在你姥姥給你講的故事里,在你看的戲里,在小學(xué)課本、唐詩宋詞里,這些糾纏在一起,養(yǎng)成了我們骨子里的信仰。比如中國人講究對長輩的尊敬,對孩子教育舍得投入,懂得節(jié)儉,還有敬畏天地。

但過去我們有的一些信仰,幾千年來對中國人起到支撐作用的東西被徹底毀掉了。中國傳統(tǒng)信仰是八個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八個字是根基,可現(xiàn)在信的人也不多,如果還有人信,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也不至于那么嚴(yán)重。不信這八個字,是一個根源。因此在20世紀(jì)80年代初的時候曾經(jīng)提出“信仰危機”,那時候提的“信仰危機”跟現(xiàn)在我說的尋找信仰是不一樣的。那時候“信仰危機”指的是對內(nèi)心的挑戰(zhàn),而現(xiàn)在我們真的要尋找屬于中國人的信仰,它是什么?它不一定是宗教,但應(yīng)該是把中國人被摧毀掉的信仰鏈條重新接上。如果一個人活著沒有任何畏懼,他會讓整個社會感到不安。

也有人質(zhì)疑說,現(xiàn)實中有很多的問題與障礙,可一下子把未來與目標(biāo)推到了虛無縹緲的心靈與信仰上面,是不是逃避?是不是面對現(xiàn)實難題的一種無能并無奈的潰???我想并非如此,正是因為這些難題,我們才更需要有清晰的信仰做攻堅的武器,更何況,我們都得知道,我們打算往哪兒走。

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路。富裕之后,必是人們的主動選擇。你總該信一些什么,比如真誠,比如友情,比如適可而止,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讓自己安寧,也讓周圍的人被感染,沒信仰恐怕就無幸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