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自登基以來,手下大臣們的明爭暗斗從未停歇。他對此頗感無奈,忍不住感嘆:“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李訓和鄭注聽到此言大喜過望,他們的機會又來了!既然文宗不喜歡看朝臣拉幫結派,那就應該為皇上解憂,把這些喜歡爭斗的人都趕出朝廷?,F在李德裕已經不足為患,但還有李宗閔在朝。當初兩人獻計獻策把李宗閔調回京城,是為了拿他當槍使,對付李德裕。既然李德裕都被貶謫出去了,李宗閔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價值。
鄭注想升官,就直接去找李宗閔說自己想弄個宰相干干,問他能不能在上朝的時候主動推薦自己。誰知道李宗閔根本不理他。在李宗閔心中,鄭注不過是靠著方術得到皇帝寵信的佞臣,李宗閔自詡正人君子,不屑與鄭注為伍。鄭注在李宗閔處碰壁,更加堅定了他要除去李宗閔的決心。宰相有什么了不起,從現在起,鄭注就是宰相的“克星”。
他和李訓一合計,李宗閔是幾朝元老,是兩度為相的人,直接除掉他不現實,那就先剪除他的黨羽吧。京兆尹楊虞卿是李宗閔的重要盟友,鄭注不喜歡他,那就從京兆尹身上開始自己的“救國大計”吧。
文宗自從上次生病被鄭注治好之后,凡是身體抱恙,都堅持一個原則:不信太醫(yī),只信鄭注。京城突然間謠言四起,說鄭注替皇帝煉制的金丹需用小孩的心肝做藥引子。散播謠言的人具體是誰,一時之間不好查找。反正一時間,京城處處都在議論皇帝被奸臣蒙蔽雙眼,做出傷天害理之事。文宗聽說這個傳言之后,龍顏大怒,要嚴懲造謠之人。
鄭注趁機告密,說自己已經查出,市井之中的流言最早是從楊虞卿的家仆口中傳出去的。文宗對鄭注的話深信不疑,立即下令調查楊虞卿。李宗閔見狀,當然要替楊虞卿說好話。兩個人本來關系就不錯,一起共事多年,合作愉快?,F在楊虞卿出事,如果他不出面的話,定會讓其他盟友們心寒。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李宗閔深知此理。他一邊竭盡全力營救楊虞卿,一邊來到皇宮向文宗求情。
鄭注和李訓早就在文宗說盡李宗閔的壞話,最嚴重的罪行就是結黨營私、目無皇權。對于缺少自信的皇帝來說,最害怕的不是臣子無能、貪腐,而是藐視皇權。僅此一條就能讓李宗閔無法翻身。文宗打定主意不給李宗閔面子,還要想方設法制他的罪。他站出來說情,正中鄭注他們的下懷。文宗授意三法司連李宗閔也一起調查,他就不信李宗閔為官多年,沒有一點毛病。在皇帝的特別“關照”之下,李宗閔果然“有罪”。就這樣,他被免除宰相一職,趕出京城,發(fā)配明州做刺史。
李德裕走了,李宗閔也走了,他們的靠攏者缺少了主心骨,六神無主,惶惶不可終日。李訓和鄭注一連打發(fā)了李德裕、路隋、李宗閔三個宰相,一時之間風光無限,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克星”。這下滿朝文武要么繞著這兩個人走,要么拜到二人門下,結成新的陣營。于是原來追隨過李德裕、李宗閔的大臣只敢埋頭做事,明哲保身,王涯、賈餗等受過鄭注恩惠的大臣則自覺維護起新陣營的利益。
李訓、鄭注跟在文宗身邊,接連做成幾件大事之后,發(fā)現不管是罷免高官還是提拔親信,都必須仰仗皇帝的權威。至于大宦官王守澄的勢力,則被他們無視了。兩人達成共識,大唐還是李氏的江山,只有緊跟文宗的腳步才能永享榮華。文宗素來厭惡宦官,他們決定幫助文宗一起驅除宦官的影響力,還大唐一個朗朗乾坤。
文宗討厭宦官有充分的理由。他的爺爺憲宗、兄長敬宗都是被宦官殺死的,他的父親穆宗和自己都是被宦官擁立上位的。祖孫三代四個人的命運都操縱在宦官手中,這一現實讓文宗惱羞成怒。他從繼位的那一天起就渴望有朝一日得掌大權,就把身邊的大宦官們一個一個都除去??上芰ζ接梗恢睕]有等到真正掌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