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八年(834),鄭注在官場混跡十五年之后,再一次憑借醫(yī)術完成了個人命運中的第二次華麗蛻變。當年秋天,文宗突然中風,口不能言,這可急壞了身邊的人。這一年是文宗繼位的第八個年頭,他也不過是二十六歲的青年,遠不到退休的時候。御醫(yī)們怕有風險,采用保守的方法治療,這樣對皇帝的病情并沒有明顯的改善,在吃了一堆滋補品、喝了數(shù)碗苦澀的中藥之后,文宗依然不見好轉。王守澄就把鄭注叫過來為皇上醫(yī)治,期待奇跡的出現(xiàn)。鄭注的醫(yī)術還真見效,經(jīng)過他的治療之后,文宗的病情出現(xiàn)好轉的跡象。
李昂把鄭注當作自己的救命恩人,對他感激不盡,就連鄭注的那張丑臉在他眼中也變得英俊起來。身為一國之君,想要表達自己對一個官迷的感謝,太簡單了,兩個字——升職。于是鄭注有王守澄罩著,有文宗李昂力挺,一路從節(jié)度使衙走上了工部尚書、翰林侍講學士的高位。至此,鄭注已經(jīng)具備在朝中“興風作浪”的能力。
李訓的出身比鄭注強了不知多少。他是前宰相李逢吉的侄兒,是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八關十六子”之首。李逢吉下臺之后,李訓的仕途缺少上層的照應,走得不是那么順利。李逢吉畢竟有過執(zhí)掌大權的時刻,有一定的眼光。他看到鄭注以一介草民的身份能得到王守澄的青睞,料定此人在仕途上一定能走得更高,就囑咐侄兒可以和鄭注多多交往,必要的時候可以重金賄賂。李訓照做,把鄭注拉到自己的陣營,并通過鄭注也抱上了王守澄的大腿。
在王守澄的推薦下,李訓也進入李昂的視野。李德裕與李逢吉素有罅隙,對李訓的人品也頗有微詞。當他聽說文宗有意提拔李訓為諫官之后,以宰相的身份站出來阻止。他說李訓是小人,這一點天下皆知,他曾經(jīng)陷害過裴度和李紳,并因此而遭到先皇的流放處置,如果重用他,天下人必然認定陛下沒有識人之明。
在李昂眼中,李訓風流倜儻,寫得一手好字,文章好,口才更好,怎么看都是人才。李昂認為李德裕是在妒賢嫉能,害怕李訓分走他的權力。他主動為李訓辯護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自己決定給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李德裕不依不饒,說李訓曾經(jīng)犯下的錯誤已經(jīng)不是小過而是大罪了,他是改不了的。如果朝廷堅持讓他做諫官,是對天下百姓不負責任。
李昂生氣了,強忍著怒火對李德裕說,既然你認為李訓的人品不足以擔任諫官,那就給他安排別的官職吧。
李昂做出了讓步,李德裕卻認為皇帝還是執(zhí)迷不悟,堅稱李訓人品太差,不能讓他擔任任何官職。
泥人也有三分土性,何況是被高高捧著的一國之君。文宗的提議幾次三番被李德裕駁回,忍耐已經(jīng)接近極限。他轉而詢問另一位宰相王涯的意見。如果王涯與李德裕意見一致,那么李昂也不好同時駁斥兩位宰相的意見,李訓的提升基本上沒戲。
王涯對李訓也沒有多少好感,但他看出文宗對李訓的重用之心,知道反對也沒用,不過平白樹立一個強敵而已。另外,王涯并不想與李德裕保持步調一致,他在內心深處還是記恨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當年為相時帶給他的傷害。更何況,他能當上宰相,鄭注為他說了不少好話,現(xiàn)在到了回報的時刻。
一番思考之后,王涯沒有站在李德裕一方,他贊同了李昂的提議,并對李訓贊賞有加。李訓再次入仕成為現(xiàn)實,他被任命為四門助教——國子監(jiān)一個從八品的低級文官。對于李訓來說,能以戴罪之身重新步入官場就是巨大的勝利,官職大小無所謂。既然得到皇帝的力挺,升官是早晚的事。他只需要一個光明正大的身份來參與朝政,這就夠了。再說了,國子監(jiān)的助教正好可以名正言順地時常接近皇帝,共同切磋玄學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