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四月,本來一次很普通的“賢良方正能言直諫科”考試,卻引發(fā)了朝堂之上的軒然大波。之后擴展到整個廟堂四十年的權(quán)力斗爭,都能從此事找到源頭。
引發(fā)日后長期斗爭的是三個年輕的舉子,他們的名字分別是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閔。這一年,牛僧孺二十九歲,擔(dān)任伊闕縣尉;皇甫湜三十一歲,任陸渾縣尉;最年輕的李宗閔此時剛剛二十一歲,是陜西華州的參軍。另外,牛僧孺和李宗閔是永貞元年(805)的同科進士,皇甫湜稍稍晚一些,也在元和元年(806)考取了進士的功名。無論從文采還是官運上來說,他們都可稱得上“年輕有為”。三個人雖然年齡不同、出身不同,但是一場考試卻把他們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到了一起。
唐朝的考試分兩種,一種是???,另一種是制科。??破乜疾炜忌奈膶W(xué)素養(yǎng),制科偏重考察考生的政治素養(yǎng)。相較而言,制科的含金量比較高一點。因為制科通常都是皇帝親自出題,主考官判卷之后,還要皇帝親自過目,應(yīng)答精彩的人往往能得到吏部官員的關(guān)注,甚至有可能被委以重任。
牛僧孺等人參加的是一場名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的制考。這一考試最初是漢文帝劉恒發(fā)起的,他的目的是希望朝臣們“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后來的帝王們都覺得這種考核很實用,就一直沿用了下來。顧名思義,這種考試就是鼓勵考生切陳時弊,言辭激烈一點也無可厚非。有些考生為了引起主考官的注意,往往故意危言聳聽,言前人之所未言。
可能是因為職業(yè)的關(guān)系,身為縣尉的牛僧孺、皇甫湜和身為參軍的李宗閔對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認識很深刻,他們寫起針砭時弊的文章來得心應(yīng)手。
晚唐政治缺少亮點,毛病一大堆。什么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民生凋敝等隨便拿出一條來展開鋪陳,就是一篇不錯的“時文”。同時期的大文豪白居易不就善于寫“諷喻詩”嗎?“心憂炭賤愿天寒”“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等名句都流傳千年而不衰??梢?,深入思考問題是唐朝士子的普遍行為,只不過大家拘于眼力、才力的限制,水平有高低之分罷了。
三人當(dāng)中,年長的皇甫湜師從大文學(xué)家韓愈,性格孤傲、偏狹。他有沒有繼承乃師的文學(xué)才華先不說,但韓愈年輕時恃才傲物的作風(fēng)倒是被他學(xué)了個淋漓盡致。這樣一個有點才氣又非常孤標傲世的人,會經(jīng)常在自己的詩賦當(dāng)中寫一些驚人之語。現(xiàn)在倒好,朝廷不但給了他一個直接向皇上提意見的機會,還公開支持他暢所欲言,“能言直諫”。如果“能言直諫”能使皇帝信服,還有可能被授予官職,豈不是天大的好事?
官場選拔人才的制考,可是關(guān)系到舉子們仕途的大事,所以每一次制考,所有應(yīng)試者都鉚足了勁,希望自己的試卷能夠得到主考官的青睞。有了官運降臨的誘惑,像皇甫湜這種脾性的人到了制科考場上,還不運筆如風(fēng),把胸中積攢多年的不平之氣全都發(fā)泄出來?
皇甫湜的策文緊緊抓住宦官亂政這一點,攻擊這些“閹人”的驕奢淫逸、無法無天。牛僧孺和李宗閔兩個人則重點指責(zé)某些當(dāng)權(quán)者不作為,熾于武功、疏于文治等。三個人的文章寫得都不錯,言切詞直、匡正時弊,得到了主考官的認可。
兩位主考官分別是楊于陵和韋貫之,他們一個是吏部侍郎,一個是吏部員外郎,這樣的身份擔(dān)任考官顯然是勝任的。吏部是負責(zé)官員考核、升遷的部門,由他們的部門長官來評判文章的優(yōu)劣、決定人才的去留,順理成章。楊于陵和韋貫之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兩位大人很敬業(yè),認為既然皇帝想要中興,想改變社會現(xiàn)狀,那就得聽真話、聽實話。他們篩選出牛僧孺等人的文章為一等文,就是為了上呈御覽,幫助皇帝了解自己手里“千瘡百孔”的國家。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會因為幫助皇帝選拔人才而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