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的建立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四分五裂的局面。宋代重文輕武,實行文人治國,這使宋代社會、政治等各方面都較為安定,沒有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等禍事。由于皇室貴族對書畫的酷愛,士大夫文人欣賞書畫古玩風(fēng)氣的熾盛,市民階級的興起,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朝書畫收藏的繁榮局面。
宋代帝王多數(shù)都重視書畫收藏。開國皇帝宋太宗趙匡胤,征戰(zhàn)之時,每吞并一地后,都會將當?shù)貙m廷畫家及其宮廷收藏都帶回汴京。滅掉南唐小朝廷后,太祖派蘇大參搜訪書畫,得到南唐內(nèi)府名跡千余卷,這些戰(zhàn)利品,除了一部分賞賜大臣,都進入了北宋的皇宮。開國以后,他特別設(shè)立翰林圖畫院,先后在宮中建筑淳化、天章、龍圖、寶文諸閣作為藏畫之所。宋太宗趙光義,還通過行政手段對書畫進行搜集。他即位之初,就下令天下郡縣搜訪前賢墨跡圖畫。這一方法果然有效,先是得到了荊湖轉(zhuǎn)運使進獻來的張芝草書、唐代韓幹的繪畫,后來又得到了韶州地方官進獻的張九齡畫像和文集,自此之后,從各地進獻的書畫不可勝記。除了派地方官員搜集,趙光義還專派畫家高文進和黃居寀到民間搜訪,并讓他們品評定出等次。
一些大臣為了投帝王所好,也紛紛進獻書畫作為晉見之階。當時有一位王貽正,家中收藏繁富,他又經(jīng)常到京城訪求名跡。他一次就向太宗進獻了15卷書畫,太宗皇帝親降御札說,你獻來的墨跡和古畫我看了,件件都是妙品,除了留下墨跡五卷和古畫三卷,其余的都還給你。有了皇帝的御札,王貽正榮幸得不得了。其他官員們進獻來的藏品他往往只選出其中部分,余下的即以賞賜的名義返回本人,無形中鼓勵了王公貴族及士大夫的私家收藏。
從北宋建國到宋徽宗,其間經(jīng)歷了七位皇帝共160多年的時間。大宋王朝正處于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的形勢下,宮廷收藏日益豐富。趙佶是名副其實的藝術(shù)家,又好古收藏,連他自己都承認:“朕萬幾余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搜集法書名畫的熱情更是數(shù)倍于他的祖先,書畫收藏之豐富達到最興盛的時期,自在情理之中。
趙佶對書畫的收集、整理、保護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對書畫進行了重新裝裱和編目整理,還命畫院學(xué)生進行臨摹復(fù)制,現(xiàn)存世的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就是這樣保存下來的。特別是在利用方面,更值得稱道。他曾經(jīng)讓大臣、近侍集體觀賞書畫。還利用這些藏品進行教學(xué)活動,每隔十天,就讓人送到畫院讓學(xué)生觀摩,提高了畫院畫家的鑒賞水平。
北宋末年宮廷的書畫收藏達到了巔峰,史書上記載說,這個時期,“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趙佶還命侍臣編纂了《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各20卷,分別記錄了197名書法家的小傳和1240多件作品,以及231名畫家的小傳和6396件作品,還不包括趙佶本人的作品和蘇軾、黃庭堅、文顏博、司馬光等當朝人的作品,以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
靖康之變造成了北宋宮廷收藏書畫的流散,這些藏品,一部分被金人擄走,一部分流向民間,一部分毀于兵燹戰(zhàn)火。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幾代帝王雖然也極力收藏,但與北宋宮廷相比,已經(jīng)大不如前了。
宋高宗趙構(gòu)骨子里流淌的還是其父趙佶藝術(shù)家的血脈,雖然在政治上昏庸無能,卻精于書法,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标懹卧f:“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余力。清閑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睋?jù)(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六記載:“……后又于榷場購北方遺失之物,故紹興內(nèi)府所藏,不減宣、政。惜乎鑒定諸人如曹勛、宋貺、龍大淵、張儉、鄭藻、平協(xié)、劉炎、黃冕、魏茂實、任原輩,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經(jīng)前輩品題者,盡皆拆去,故令御府所藏,多無題識,其源委授受歲月考訂,邈不可求,為可恨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