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隱居凈慈寺(1)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作者:【日】岡田武彥


就這樣,王陽明在杭州將朱宸濠等一干俘虜交給了張永,退居西湖畔的凈慈寺。那么,王陽明此時的心境又如何呢?

翻開王陽明的詩,便能窺見王陽明此時的內(nèi)心。接下來介紹幾篇王陽明在這個時期留下的詩作。

感受到直道之難和虛名空虛的王陽明,心中涌起了模仿北宋林逋隱居湖畔深山的念頭,而吟出了坦露其內(nèi)心情感的《西湖》(《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

靈鷲高林暑氣清,天竺石壁雨痕晴。

客來湖上逢云起,僧住峰頭話月明。

世路久知難直道,此身那得尚虛名!

移家早定孤山計,種果支茅卻易成。

王陽明將自己征討南贛汀漳諸寇的四年戎馬生涯的思緒全都寄托于詩文。

盡管自己立下了生擒朱宸濠的奇功,王陽明卻又為沒有像醫(yī)生解救病人一樣解救百姓疾苦而感到慚愧。叛亂雖平,但江湘流域的洪災和旱災卻交替而來。想起了中唐詩人賈島旅居并州十年后所作《渡桑干》中的“歸心日夜憶咸陽……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王陽明對江西的掛念總是放不下。

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王陽明作《寄江西諸士夫》(《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詩一首:

甲馬驅(qū)馳已四年,秋風歸路更茫然。

慚無國手醫(yī)民病,空有官銜縻俸錢。

湖海風塵雖暫息,江湘水旱尚相沿。

題詩忽憶并州句,回首江西亦故園。

王陽明生性剛直,與君側的那些佞臣勢不兩立,又不得不為日暮道遠而感嘆。在《太息》(《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一詩中,王陽明寄語于纏繞嘉樹的亂藤,吟道:

一日復一日,中夜坐嘆息。

庭中有嘉樹,落葉何淅瀝。

蒙翳亂藤纏,寧知絕根脈。

丈夫貴剛腸,光陰勿虛擲。

頭白眼昏昏,吁嗟亦何及!

王陽明本打算親自押解俘虜北上,卻受到奸佞小人的阻撓,無法親自面圣。上文中“蒙翳亂藤纏,寧知絕根脈”一句中,王陽明將那些身處君側、遮蔽圣明的奸臣比喻為亂藤,卻無法將之根絕。

以《宿凈寺》為題寫下的四首詩文(《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深刻表現(xiàn)了王陽明當時的心境。四首詩中,前兩首為律詩,后兩首為絕句。第一首中吟道:

老屋深松覆古藤,羈棲猶記昔年曾。

棋聲竹里消閑畫,藥裹窗前對病僧。

煙艇避人長曉出,高峰望遠亦時登。

而今更是多牽系,欲似當時又不能。

第一首詩中,王陽明想到爾后的多難,追憶了當年的快樂時光。

而在第二首詩中,王陽明說自己之所以隱退,不光是因為無法諫阻皇上御駕親征,還因為沒有將朱宸濠等俘虜交到許泰、張忠等佞臣手中,自己的忠誠遭到了懷疑。

在抒發(fā)自己希望拋棄塵世、隱居山林的愿望同時,還隱隱表露了自己深切的憂世之情。雖然宸濠之亂已經(jīng)平定,江西省也安定下來了,但武宗卻要御駕親征,大舉南巡。昔日,唐朝的張玄素諫阻唐太宗修筑洛陽宮,輔佐唐太宗的魏征曾說過“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而當今的朝廷之中,又有誰能有回天之力,讓武宗改變心意呢?是否也有能讓即將落山的太陽再次升起的諸老呢?倘若有這樣的人在,或許皇上就會聽從自己的諫阻了吧?在詩里,王陽明表達了自己的遺憾。

第二首詩吟道:

常苦人間不盡愁,每拼須是入山休。

若為此夜山中宿,猶自中宵煎百憂。

百戰(zhàn)西江方底定,六飛南向尚淹留。

何人真有回天力,諸老能無取日謀?

然而,其后王陽明又吟下了第三首詩,表達了自己不為眼前時事所愁,自得孔子對顏淵所講述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的行藏之教,尋求桃源之鄉(xiāng)而居的心境。

百戰(zhàn)歸來一病身,可看時事更愁人。

道人莫問行藏計,已買桃花洞里春。

話雖如此,但王陽明卻憂世至深,自認為根本沒有隱居棄世、悠然自適的空閑,借助山中僧侶的話,吟下了第四首詩。

山僧對我笑,長見說歸山。

如何十年別,依舊不曾閑?

在字里行間,王陽明隱隱表述了自己的處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